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恋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的过程。
恋爱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他的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产生,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成熟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完成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
性生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环境因素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
入学前,男女之间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悸动被压抑着不能释放。
入学后,学校没有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异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相处以及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因素,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一)相互美化男女之间相互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舒服。
往往将对方的一切都赋予爱情的印记,把自己所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
(二)排他性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
表现出对介入他们系统的人非常敏感,充满敌意,并且很容易因此而出现矛盾。
(三)波动性恋爱的时候,思想上容易出现“我的世界里只有你“的想法。
经常因对方的情绪变动而出现波动。
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易影响到身心健康。
(四)冲动性热恋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容易出现缩小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习惯行为受到破坏,自控能力受到减弱,易出现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与后果等现象。
三、大学生恋爱的类型(一)比翼双飞型。
他们基本上具备成熟的人格,正确的恋爱观,可以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感情与爱情、情爱与性爱的关系。
(二)生活实惠型。
基本上这种类型的恋人都有确定的生活目标。
这种爱情是理智的,现实的,确定恋爱关系引起的争议也比较少。
(四)玩伴消费型。
这种类型的同学经常会说:“我其实不是真的在谈恋爱,只是生活太乏味了,又没有知己,想找个伴畅快畅快。
”他们在精神上常感到孤寂,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恋爱”成为一种近景性的精神需求。
(五)追求浪漫型。
这类学生情感丰富,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
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普遍认为出没于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的责任和义务更富有色彩和韵味。
彼此沉浸在两人的世界里,忘却了集体,甚至忘却了学业。
(六)功利世俗型。
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以对方的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社交能力、驯服度等为恋爱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
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方面上的大体一致;其次,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同时,要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二)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语言要文明,行为大方得体;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要避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三)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四)提高恋爱承受挫折能力参考文献:[1]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40-43[2]张颖.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3]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5]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6]周海涛.大学生恋爱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当代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摘要:大学生恋爱已经由过去的饱受争议发展到现在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进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教育一、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近年来,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与恋爱大学生的交流,目前恋爱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大学生恋爱人数众多且恋爱开始时间较早。
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恋爱经历,人数较多,占有一定比例,甚至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有过恋爱史。
在这些有恋爱关系的学生情侣中,有些学生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同。
(二)大学生恋爱关系公开化且恋爱关系自由化。
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由过去的躲躲藏藏转为现状的光明正大,更多的是公开化、自由化。
教室、食堂、操场、小路上等都可见男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情景,这也俨然成为众多高校里一道“风景线”。
所谓自由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同,恋爱自由观念已经在大学生心中形成。
(三)大学生的恋爱观过于简单化且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恋爱观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有的受身边朋友的调侃、讥讽下产生恋爱关系;有的是与朋友打赌追友与异性产生恋爱关系。
这些在大学生眼里是“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大学里的“必修课”,还有的学生对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从这些大学生对恋爱观过于简单化的想法中可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比较淡化的。
恋爱责任由恋爱关系产生,责任对象是多方的、直观的,这种责任意识的淡化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心还是其他方面都会照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往往较短,这些时间基本都是在校读书阶段,而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的情侣并不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思想单一,缺少人生奋斗目标,这促使很多大学生产生对待恋爱问题的简单、幼稚和不成熟态度,再加上大学生活经济上的限制、心理不成熟所产生的虚荣心理、就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毕业后大学生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较少的原因。
二、大学生恋爱观成因分析:(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受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影响,爱情剧、言情小说无处不在的伴随着学生成长。
无可厚非,二十几岁的年龄充满着对爱情的幻想、对世界的认知,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影视剧、爱情小说中,更多的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有多少在不经意间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及恋爱的态度。
(二)传统道德淡化,性观念开放。
由于当今社会极度开放,人们的思想早就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当代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习以为常。
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迫切渴望他们眼中的“爱情”,但是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错把“性”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三)个人虚荣心攀比影响。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打击,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心灵空虚,认为恋爱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观,做好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一)充分认识到恋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得不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恋爱任何一方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为对方、对社会负责,达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一旦双方有了爱,就应担当起恋爱的道德责任,要知道“爱情”不是建立在对彼此的占有之上,而是建立在为对方谋求幸福的基础之上,尊重恋人的人格和感情,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相互间的交往,可以对双方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
当爱情真的降临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1.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优劣。
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将对学生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积极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时间,消除大学生孤独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之间成为彼此的知已、朋友,使学生从心理上明白恋爱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唯一方式。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思想觉悟有所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理论阵地,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话题讨论来倾述自己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看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
但由于社会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加之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等,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
所以我们必须从教育与培养学生自身道德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取得“双赢”的教育目的!参考文献:[2]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试谈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摘要】针对恋爱现状、恋爱认知与态度、恋爱相关问题、恋爱教育等问题自编问卷针进行了调查,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择偶标准、恋爱观形成、恋爱与学习、同居与亲昵行为产生原因,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教育提出了应对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大学生恋爱是校园中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恋爱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恋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还将其纳入心理健康课教学体系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了解群体文化对大学生恋爱教育有何影响,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教育、辅导、咨询工作。
1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于2012年3月-5月进行。
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在湖南某理工学院13322名二本在校学生(其中女生6521)中抽取了365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涵盖该校文、理、工等十五个院,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64名;大一92名,大二90名,大三83名,大四90名,大五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