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妃曲ppt

明妃曲ppt


描写王昭君,不但有形象有情感,其中分明还 有动作,这是何等的生动传神!昭君泪湿面庞, 鬓脚低垂,顾影自怜,不忍离去,见得伤心之 极,泪流之多。王昭君的“意态”,当时的画 工没有画出来,而千载之下的王安石却能用文 字如此鲜活地勾勒出来。
后半部写昭君身在匈奴,但心中仍然关心祖国: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昭君心里自然明 白,这一去大漠穷荒,不可能再回到故乡来了,她心中时刻 不忘自己的家乡,随着时间的流失,从汉宫带去的那么多的 衣服都已经穿完了。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昭君每时每刻 都在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因远在万里,不能归去,想知道一 些家乡的情况,只有年年靠鸿雁往来传递音信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家乡的亲人在 万里之外传来了书信,嘱咐昭君好好地在塞外生活吧,即来 之则安之,不要总是想念祖国,不要总是想念家乡的亲人。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书上 说:你没听说过汉武帝时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幽居在长门 宫的故事吗?当时虽然只有咫尺之近,也是不能和亲人见面 的。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是没有距离远近的界限的。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品背景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 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 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 “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霞浦宏翔高级中学 朱开兴
(1021-1086),字介甫,临(今江西抚州) 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由签 书淮南判官迁知鄞yí n县。曾上万言书于仁 宗,积极要求改革。神宗时,先后任翰 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力推行新法。由于受到司马光诸人的 反对,几经反复,罢相退居金陵,自号 半山老人。元丰三年(1080)被封为荆国 公,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集》。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宋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诗人从政治家的角度鸟 瞰人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世间的苦乐。诗中对昭君 出塞这一史实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形象描绘,高度凝练地 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王安石《明妃曲》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 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春风,鬓脚低 垂,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 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 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匈奴(蒙古)仍心系汉。“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 帝王皆如此。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 “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本篇立意高远,人物形象 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组合,使作品 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与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诗前半部分写昭君的美,不只是在容貌, 而重在精神和气质: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昭君出塞,刚走 出汉宫的时候,哭得满脸都是泪痕,甚至纷飞的泪水把鬓 角都打湿了。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由于过度伤感, 昭君自己低首徘徊,顾影自怜,觉得自己已失去了旧日的 光彩,可是汉元帝见了昭君这时的容颜,还是依然控制不 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送走昭君后,元 帝把没有早日发现昭君的责任归罪于为昭君画像的人,像 昭君这样梨花带雨、赏心悦目的悲怨女子平生能遇见几个?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是元帝并 不懂得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是很难用视觉艺术表现出来的, 毛延寿被杀实在是有点冤枉。
泪湿春风:泪流满面。杜甫《咏怀古迹》 有“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因以春 风指面:春风一样姣好的面容。 鬓脚低垂:形容容颜愁惨,极度伤悲 愁苦。
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春风面”喻指昭君姣美的容颜 。
需要注意的是,杜甫诗中说的是 “春风面”,“春风”一词是用来修 饰形容“面”的。
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仅凭着画工画的画像 察看昭君美丽的容貌,身死匈奴不得归,能 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 魂。即使千年之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旨在 歌颂王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家的坚贞; 并对燕云十六州的不能收复,寄托感慨。他认为杀 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 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 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 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 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 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 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 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guǎn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态事为 度 什 ? ( 么 诗 体 要 人 悟 写 在 意 这 诗 图 个 中 感 古 表 情 人 现 ) 这 出段 什往 么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是 怎 样 Nhomakorabea•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宋 诗· 王安石《明妃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