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精品PPT课件
3、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 学校及各专业的比例关系。
教育结构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专 业结构和学科结构。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 以及部分教学内容。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 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 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概念
广义,狭义 3、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 2、发展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苏联:受过小学教育的能提高劳动 生产率43%,受过中等教育的能提高 108%,高等教育的能提高300%
美国:自1900—1959年60年中,美 在物质设备上投资所获的利润为3.5倍, 而提高劳动者技术知识水平的投资所获 利润为17倍半。
英国诗人斯宾塞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父母的镜子。”其实, 儿童也是教师、学校、社会和他自己的一面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 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 会钟爱别人。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
教育功能的含义 一般说来,教育功能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
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具 体体现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 功能和育人功能。
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 教育功能的种类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 速度。 毛泽东:“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 道’,我们必须搞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 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和学习,不过是多 余的空话。” “发给工资,是给你今天的饭碗,更新观念, 是给你明天的饭碗。”
单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可 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 公共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备 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高尔基
(二)心理起源论
美国学者孟禄 (1869-1947)从他的心理学观点 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 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 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他所 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孔子《论语》
柏拉图(希腊哲学家)《理想国》
(二)雏形期:教育科学已成为一门原始 状态的独立的科学。
《学记》;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
(三)发展期:教育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迅速发展 起来。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1861)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四)深化期:教育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在 理论上逐步深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出现了几本 著名的教育著作。
三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四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教育的演变
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生活需要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 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 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 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 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存 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 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 物。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 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 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三)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 -50年代, 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 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 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 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 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 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
(四)生活需要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 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 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 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
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的萌芽期 教育学的雏形期 教育学的发展期 教育学的深化期
(一)萌芽期: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 开始,但研究的问题还很不完整。研究实 际上是对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记述 或描绘,而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哲学、政 治的学说之中。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3)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教育的普及 性;教育形式多样化。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 》(1963) 前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1975) 前苏: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1972)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 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二)指导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 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 己和周围的人们。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 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三)指导教育改革 (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高尔基:“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 的。”
二、方法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学、思、练结合。 (四)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