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17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教育。
18
(一)产生学校教育
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一部分人专 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社会出现了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据《礼记》记载,夏朝已有名叫“痒”、“序”、“校”的施教机 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学校的设立。
教育学
基础
1
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 2、闭卷考试占70%
2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田晶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教育” 第二节 教育要素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第一节 认识“教育”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二、词源中的“教育” 三、教育学中的“教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翻译日文书籍的工作中,有关“兴学”的活动和 理论就借用了日文中的“教育”一词。
7
2、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 “educare”,该名词由动词“educere”转换而来。
“育”字左下是一个孩子,右半部是一个妇女 ,整个字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
(教、育)甲骨文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当时这两个字还并不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体现在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作者没有 确切的考证)、《进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
13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包括教 育的内容和手段。
内容:体现于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选择、组织)
手段: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
要进行设计)
14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比奴隶社会大大提高,社会财富与人类经 验日益增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在规模碰上扩大 ,类型上增多,内容上丰富。
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以唐代为例,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 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崇文馆、门 下省的弘文馆。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
19
(二)教育内容稳定、丰富
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欧洲,奴隶社会有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教育内容 有所不同。(斯巴达:赛跑、跳跃、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 投标枪、使用武器。雅典:文法学校、弘琴学校、体操学校)
“educere”由前缀“e”(出)与词根“ducere”(引导)合 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
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 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来看都 反应了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的活动。
8
三、教育学中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 会活动。
一、教育的产生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5
一、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产生的原因
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是维 持生命和群体延续的必需手段。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16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
5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
1、教育作为一种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我从这部影片收到了深刻的教育。”
2、教育作为一种方法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6
二、词源中的“教育”
1、“教育”的汉字起源
“教”字的左下方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 ,左上方的两个叉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 方是一个手持鞭子的人,表示教的过程与手段,整 个字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学习。
(一)非独立性
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二)贫乏性
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 等,教育方法主要采取口传身授。
(三)无阶级性
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很原始,但却是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 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0
第二节 教育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11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对教育认识的不同,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相同。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 培养人的活动中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 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 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 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概论》(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9
《教育学》(教育学编委会):教育是在一 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 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12
二、学习者
受教育者 (将教育对象看作被动接受的人)
学生 (身心两方面尚未成熟的人)
学习者 体现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学习者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