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从“天行者”卢克身上,美国人看到了祖 辈曾有过的那种生活与追求:一个青年, 孤身一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 己的事业与梦想……
经过十几年的淘洗, 1994年罗伯特·泽米基 斯的《阿甘正传》为 世纪末的“美国精神” 写下了一部《新约》。
卡普拉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 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 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美国人似乎很满足于这个答案,因为从那 以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 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精 神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 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 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 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 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林 《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 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 《一夜风流》中那样善良、开明、 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 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 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
着种德 是敢 最发的和, 克死
到独准 ,、 崇现角反在 斯一
近特 乎的 顽东
则 背 后 ,
在乐 这观 些、
高个 集
芬 奇 名
只 知 更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 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 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 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 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 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 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 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 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 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 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 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1962 ·
……
固西美人 正想 目普 视 合 列 鸟
的存国类 直和 中通 斗 了 榜 》
独在精普 、人 若的 士 慈 首 中 年
立,神遍 坦生 干美 等 父 。 的 的
。这中遵 诚守 最国 多 、 可 律 影
就另循 则一人种好以师片
是有的 :般可身公想阿《
执一道 但勇 也以份民象 提杀
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 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 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 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 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 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 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 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 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 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
与解构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 白鲨》和《星球大战》这3部影片为标志, “电影小子”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接 管了史诗片的泡沫迸裂后留下的满目疮痍, 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电影中的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 普通人的生活。
这种牧歌式的自信,以 越战为起点,开始动摇。 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 信仰,到了《野战排》和 《全金属外壳》的年代, 已经被打回尘埃。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 前的。
《深喉》一扫“汉斯法典” 实施以来统治电影界的清 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 场面搬上了银幕。一时间, 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 风尚。大学生们在周末呼 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跑到 电影院去看这部影片。这 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 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 则、反抗社会的快感。
1937年,根据美国中 国题材作家赛珍珠的 同名小说改编,由奥 斯卡影帝保罗·蒙尼主 演的影片《大地》在
好莱坞怪才蒂姆·伯顿导演的影片 《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这样 一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B级片导演。 梦想与热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后来真的拍成了许多影 片,这些影片为他带来了“有史以 来最烂的导演”的评价。不过那又 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梦想已经实现 了。影片中最意味深长的一段,是 艾德·伍德和奥逊·威尔斯在酒馆中 邂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和最 差劲的导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样 谈论着他们的苦恼和抗争。也许, 就灵魂的层面而言,这两个人之间 的距离,其实很小。
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制作:杨卓雅
从电影中看见美国精神的变迁、美国人自我认知 的人生价值的改变以及美国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 坚守的某些东西。
从这些电影中可以看出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美 国如何在苦苦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性的东 西往往不可忽略,我们往往只看见美帝国飞扬跋 扈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远征军,而看不见美国的 芸芸众生。也许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我们能看 见美国。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 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 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 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 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 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 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 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蜘蛛侠》的导演萨姆·拉 米,当年就凭着一套小制
作的《尸变》,不仅成为
“邪典”电影中的杰出之
作,更初步展现了自己在
模型制造和节奏控制上的
超凡能力。到了上世纪末, 终于出现了一位把B级片 的意义发掘到极点的“另 类天才”———昆汀·塔伦 蒂诺。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题材 坦率地说,在 好莱坞几十年的历史中,有关中国题材的 影片,几乎没有成为主流的。不过,我们 既然在这里罗列“中国人不得不看的30部 美国电影”,如果对此方面完全不涉及, 未免太过失察。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 于《拯救大兵瑞恩》 和《蜘蛛侠》中高高 飘扬的星条旗。而影 片《肖申克的救赎》 则体现了美利坚立国 的根本,即以“自我 救赎”为内核的新教 精神
美国电影中的另类声音
美国电影业的强盛,除表现为大量从大制片厂流 水线上生产出来、大投资、制作精良的A级影片 外,还表现为充斥市场的无数低成本娱乐片,即 所谓的“B级片”。这些电影多数采取独立制片 的形式,编剧往往兼任导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 点可怜的资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为 了省钱,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然后 就等待着被哪位制片人相中,肯为他们掏腰包, 把磁带转换成胶片拷贝。实在等不及了,就只好 先以录像带的形式进入租赁和零售市场,能收回 一点成本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