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新版)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感知规律、动机激励及个性差异理论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

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

因此,在评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应做多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从设备、工艺、培训、管理等方面找原因,还要分析矿工们的心理、生理或精神状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事故的发生。

煤矿发生的事故,多数情况下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也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矿工们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们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因此感知规律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必须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进行感知、记忆、理解,从而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

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按照感知规律来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有以下三种做法:
——适当运用感知的强度性,增强刺激感。

众所周知,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

因此,在井下安全管理中,可以利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多搞一些相对强度的安全标志,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

——运用感知的对比性,增强印象感。

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可以在井下运用不同的颜色对比、不同的形状对比等,以增强矿工们的安全知觉印象。

——运用感知的协同性,增强有效感。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而看的东西则可以记住25%。

所以,在搞安全教育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达到耳
听、眼看、手到,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一定要进行试操作或者岗前培训。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感知规律,改进和完善矿井的安全标志,以此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二、安全行为中的内驱力——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

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的支配,动机的出现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诱因。

引起动机的因素有三方面:内部动力、目标引力及外界压力。

动机是推动矿工们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矿工们一旦产生安全动机,就会推动着他们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从而形成一种定向力量。

只有让矿工们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

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培养和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挖掘内部动力。

安全是人的活动的前提条件,而且是除人的活动本身之外最重要的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第一”。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首先让矿工们有“我是企业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会在从事井下的各种作业活动中,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消除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与生命息息
相关,从而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把精力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放在如何处理好安全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上,既要首先保证安全,又要搞好所从事的各项活动。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

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在电厂或井运队可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的活动;对个人可提出争当“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矿工们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

在矿区广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及“安全家书”活动,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做好矿工家属的思想工作,要她们经常为自己的亲人“敲安全钟、吹安全风”;在矿工集体中做好“安全在我心中”的动员工作;在后勤单位开展向一线工人“送温暖”等,对矿工们养成安全动机会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三、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人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作为对象的,因此,对矿工个人特征的掌握,对矿工性格特征的了解,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


性格上看,煤矿工人们憨厚朴实,不拘小节。

煤矿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祸比例也很高。

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来看,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

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

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

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

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

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

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
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四、注重心理素质的培训
提到矿工的素质培训,我们往往只强调他们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虽然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不可少,但它们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要以心理素质作为共同基础。

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矿工们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

因此,我们务必对矿工们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

矿工们的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

对矿工们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矿工们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由于矿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经常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

通过培训,使矿工们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总之,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而人又是有心理活动的,
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即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实现“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