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名称:安全心理学与建筑施工班级:055081学号:20081001421姓名:李丰闯安全心理学与建筑施工摘要:在建筑施工中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不仅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同时易受外部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在应用安全心理学研究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时,要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重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载体等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手段, 把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营造安全和谐、文明有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中心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建筑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 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很多因素, 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因素。
为了保证生产安全, 防止和减少人身伤害事故以及非伤亡事故的发生, 使企业能够正常而有序地生产, 并将财产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除了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的研究与落实, 注意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外, 还必须重视对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的教育。
因此利用安全心理学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认知心理与安全安全, 一般包括人的安全和物(机器设备、工作场所等) 的安全2 大方面。
危害安全的直接原因, 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无论是要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 还是要辨识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和认识心理有密切关系。
认识不良或认识缺陷是导致事故( 显事故) 和准事故( 隐事故) 的深层原因之一。
认识不良或认识错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对对象根本无认识。
例如: 2004 年1 月27日, 哈密煤业( 集团) 露采公司选煤厂3 道用调车机牵引装8 辆局车, 当局车装完, 张某将牵引副绳摘下, 用主绳上的铁丝将副绳缠绕绑在主绳上, 当副绳接近调车机转盘处, 张某将副绳从主绳上摘下时, 缠绕固定副绳的铁丝将张某右臂绞进转盘, 构成重伤。
这件事故可以看出张某在工作中对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等不了解, 对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应有认识, 甚至对于一个不知什么是机械的正常运行状态, 头脑中很难建立起明晰的“期待模型”。
而失去这一参照, 势必影响对从机械当前运行状态中所获信息的价值判断, 既认识不到哪些信息有用、重要, 从而造成信息选择时的犹豫不决, 导致整个反应时间的延误。
( 2) 对对象认识不全面。
例如: 1996 年11 月16日, 原哈密矿务局露天矿发生了一起Z601 型—105号蒸汽轨道吊车翻倒的一级事故。
事故原因是当班吊车司机魏某违反了《蒸汽轨道吊车规程》, 将吊车交给没有操作资格的吊车司炉艾某1 人操作, 由于艾某的错误操作和应急处理不当, 及对复杂操作认识不全面, 造成吊车翻倒事故。
并且要求艾某在短时间内完成若干动作, 对于缺乏认识的新手或操作能力不强的人, 在做出操作决定时, 对究竟优先采用哪些动作、采用什么方法, 艾某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 3) 对对象认识错误。
例如: 2003 年2 月19 日,哈密煤业( 集团) 露采公司选煤厂53# 输送带机头发生一起重伤事故。
事故原因是53# 输送带出现打滑现象, 班某违反《煤矿安全规程》, 戴着手套往滚筒里塞稻草, 将右胳膊卷进滚筒。
这起事故是班某对机械传动的因果联系做了颠倒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以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况, 都有可能使人增加不安全行为。
由于对对象的不认识、不了解, 如果此时进行操作, 盲目行动, 就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如果在对对象认识不全面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开动机器, 就可能产生操作失当的不安全行为; 在对对象认识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就会产生错误的操作或误操作。
所有这些都会危及安全, 从而留下事故隐患, 或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联系的对待周围事物和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安全不仅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制约人的活动效率和效果, 而且和人的安全有着密切关系, 会给生产安全带来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情绪好, 人的干劲足, 动作协调、准确, 精神集中, 有利于安全生产。
相反, 则容易出事故。
例如, 某年的一天, 有一造纸机械厂, 女工王某中午下班回家吃饭时, 因孩子的管教同丈夫发生争吵, 还不到上班时间, 王就怒气冲冲地进了车工房, 当同事们发现此情况后, 给予劝解和安慰, 王某的情绪略有好转, 可当她在加工零件时因没有将头发盘起放在帽子里, 而被转动的车床将头发带进加工的零件上当场死亡。
这起死亡事故就是因为王某当时老想着和爱人吵架的事, 思想集中不起来, 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在这个事故案例中, 可以看出, 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 环境也没有什么变化, 发生事故的关键是心情不好, 从而影响了操作的准确性。
而在生产中能否保证安全, 和员工的操作行为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如果由情绪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变化降低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效果, 或者它直接干扰了正确的操作行为, 导致误操作发生, 那么, 事故就在所难免。
不仅如此, 情绪、情感还可以直接通过影响认识而影响操作, 这种影响, 既可以产生增力性的正效应( 它保证操作灵活、有效、可靠) , 也可以产生减力性的负效应( 它干扰正确操作、增加误操作的机率) 。
前者能保证安全, 后者将导致事故。
可见, 情绪、情感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个性心理与安全人的个性是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从事生产是人全部生活活动的一部分, 安全生产工作是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气质主要表现人的自然性的类型差异; 性格是人稳定的心理风格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潜能系统。
因此, 人的个性心理体现于他的安全活动中, 在预防事故、发现事故、处理事故等安全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人都会体现出各自活动方式、活动水平、活动倾向、活动动机、活动方向的不同, 因而也取得不同的结果。
在生产活动中,大部分事故都是与人为因素有关的。
露采公司2004年发生各类事故30 件, 其中: 三级事故18 件, 二级事故7 件, 轻伤4 件, 重伤1 件。
分析其事故原因100%的事故都与操作者个人麻痹或违章等因素有关, 人为因素是大部分事故的起因。
这些事故责任者在某些方面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他们有的缺少社会责任感、有的缺少社会公德、自负、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有的业务能力差( 极差) , 这些个性上的品质往往正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人的个性与安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例如,1999 年6 月27 日, 露天矿坑下二段站发往采煤站的5706 杂业列车, 由于机车司炉工王某误认信号,造成5706 杂业列车与采煤站发来的5966 列车尾车相撞,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 348 元, 可是在分析事故时王某却说自己眼睛是色盲看不见。
而通过事后调查分析, 这起事故的责任者王某就是典型的缺少社会责任感, 缺少社会公德, 在工作上业务能力极差。
因此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为防止认识不良或认识错误的不安全行为,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管理、组织、教育的手段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 摆正公与私、他人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提高员工的素质。
( 2) 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安全生产责任感的教育, 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使员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 3)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 4) 做好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了解员工的需求、情绪, 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积极、自觉、主动的响应并做出负责任的行为, 既生积极的安全需要, 并形成主动的安全意识; 能正确反映周围的环境和条件, 及时的采取各种方法和防范行为来改变和改善周边的不良态势, 从而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安全。
( 5)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从内容上、时间上、教学方法上加强管理, 保证培训效果。
“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不安全的隐患,就可能演绎出安全事故”。
这句建筑行话不仅道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说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权威机构统计,全国!"#以上的伤亡事故都与违规指挥、违章作业有关,造成事故往往不是操作者不会操作,而是操作者的心理原因在作祟。
因此,探讨、研究安全心理学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无疑是避免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安全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提示人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情绪、情感、动机、态度和能力,更准确地进行事故预测、预防,并对安全实施管理和评价。
此外,加强安全心理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克服非理智行为的心理因素,提高安全系数等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值此,笔者就安全心理学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非理智行为的心理因素如何在施工实践中得以克服作浅显的论述。
个性心理特征是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环境影响之下形成的,以脑的反应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一个人的兴趣可由针对性强的一种或多种强烈的感受、感情、意志和愿望而引起,而被这种兴趣所推动的人就能克服一切障碍去承担责任,出色完成任务。
研究了解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于开展安全教育、掌握人对自身安全和集体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个人都有害怕被伤害的自卫心理,这是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心理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目睹经历过因工伤亡或患职业病而死亡等的安全惊险事件人,自卫心理往往特别强,对安全也极为重视。
因此在建筑企业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工人入场“三级”教育等活动,加大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惨景”挂图展览等宣传手段,提醒人们身边可能发生的各种伤亡事故的悲惨结局,从而增强其自卫心理,提高安全防患意识。
所谓恐惧心理就是人类对事物(不论观念的还是实在的)危险性所反映出的心理惧怕反应。
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面对危险总会做出本能的反应,集中表现了人类对于安全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于诸如高压电等危险程度较为直观易见的安全防护相对较为重视,措施也较为得力。
但对于低电等潜在危险不直观的防护大都不以为是,因此,在具体管理中我们要针对恐惧心理的特征,在加强安全管理与教育,加强对事故、灾害的危害性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从而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加强对不安全行为或动作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宣传教育,使工人们自觉杜绝其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发生。
希望和乐于替他人服务是大多数人具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