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

二为敬,即孝敬父母。

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

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

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

《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31(p17)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

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

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

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

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

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

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

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

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孝道的要义有四:养、敬、顺、谏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为政》)20)这话就好象是针对刘邦说的。

汉代皇帝,设马监、狗监等专门人员(司马相如就是因狗监而接近汉武帝的),宫中的马与狗,"养"得肯定比老百姓好。

孔子严肃地指出:养父母与养犬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养,有本质上的区别。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见上)"何以别乎"这一问,问得真是太振聋发聩了。

"别"在哪里?在"敬"还是"不敬"。

养犬马,可以"不敬"。

养父母,可一定要"敬"呀!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张与宰我一样。

《礼记·檀弓》曰:"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既除丧,就愉快地弹琴,没有什么不安。

子夏却站在老师一边,"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

'"可见矛盾还很尖锐。

服丧时间的长短,我还是赞成上引对联中的那句话:"论心不论迹"。

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

"(《子罕》98)对待丧事,不敢不尽力。

尽力了,也就尽心了,也就心安了。

敬与不敬,不决定于服丧时间的长短,而决定于尽不尽心。

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

质言之:"孝敬"不如"孝顺"。

封建时代,父子相应于君臣,孝道相应于忠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并纳入了"礼"的秩序,故君臣相隐,均与礼合,"直在其中",强之为说,就是不直之直的意思。

帝舜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瞽瞍多次设计陷害他,他都顺着,没事一样。

后来瞽瞍杀了人,这可是法网难逃啊!可舜不但不出而证之,反而为他隐之,偷偷地背着他远逃到海滨去了。

帝舜与孔子的时代与今天的社会不同,有些观点在当时也许不无存在的理由,但今天却已失去了延续的必要!绝对地"顺",难免出现负面效应。

故孔子似乎也存有疑虑。

汶川大地震,全国支援灾区。

一个小姑娘捐出了人民币四百一十元整(这个数字,我印象比较深)。

经视记者采访她时,她偎在母亲的怀里笑笑说:"那里受灾,比我更困难呀!"四百一十元!在由孝悌通往仁爱的大道上,树起了一块辉煌的丰碑!高大巍峨,令许多人肃然起敬!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25)奚:何也。

为政:从政。

《书》:引文见《周书·君阵篇》。

友于兄弟:善兄弟曰友。

朱《注》曰:"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此为一家之政。

孔子行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

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孔子认为:齐家与治国有其相通之处。

齐家的孝友,治国的仁爱,有区别,也有联系。

治国是为政,齐家也可以说是为政。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