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1.2019年江西,17——20题,17分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4分)18.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处分析其作用。
(4分)19、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3分)20.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2分)答案:17.(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18.(示例)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1 自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20.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凡生动。
2.2019甘肃兰州A卷,17——20题,13分焕发自省的力量何聪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
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
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
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度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说有沉沧,”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题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
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几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我别人毛病,而不钱自已原因,位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子可以“立已”,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
《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面强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
乡人怂愚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周处射虎杀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已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愚从善,终为忠臣孝子。
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我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已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
处身现代社会,以“吾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30个字以内)18.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机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C.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19.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2)B。
(3)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因为第②段论述了凡事责人而不自省的不良后果,由此说明自省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下文自省的力量的论述,这样的论证思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如果调换了,则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4)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道理论证方法。
引用了“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度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说有沉沧”及“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的俗语,充分有力的论证了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的论点。
使论证更概括、深入,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2019内蒙古包头,20——23题,12分读书箴言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刷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
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
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
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
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
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
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
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
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叔本华有政动)20.(4分)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1.(2分)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22.(各分)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23.(3分)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答案:20.(4分)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