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舒适、搁板”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感受“穷人”的生活贫苦,浅层次感受作者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批判。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
2.从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感受“穷人”的生活贫苦。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穷”的写法。
学情分析:从内容上看,孩子们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差异,是很难真正走进文中描述的穷苦生活的。
从能力和习惯上看,一是学生已具备归纳短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预习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大意,但还未掌握不同文体不同归纳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二是学生已具备默读中思考、圈点批注的能力,但很有可能没有养成顺序整理信息的习惯。
三是学生能领悟标签式的写法,能很快发现作者的写法是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在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发展点上看,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略经典的奥秘,即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在文中是指托尔斯泰“言简意丰”的写作技巧。
预习提纲:1.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感觉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同桌互相读读课后生字,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独立完成《两导两练高效学案》中第34页“初读点拨”的第1题,第35页“达标检测”的第1题,然后小组内组长组织交流,纠正,改错。
4.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文章,唯有思考透彻这三个问题,方能和作者心灵对话。
)课前交流:1.在暑假里,你都忙些什么来?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有哪些孩子认真读书了?读了三本以上的孩子举手示意,都读了哪些书?3.出示《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的图片。
4.放大托尔斯泰读本《穷人》图片,作者是谁?这篇文章和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之间有什么关系?讲解:《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一首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编的小说。
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后来,由著名翻译家草婴翻译到中国,我们才读到这么出色的经典。
大家记住了,经典,是文学大师用心创造的,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读经典,同样需要我们用心发现。
教学过程:一、分析字理,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讲解“穷”的字理。
这是“穷”的小篆,上面一个“穴”,下面一个“躬”,躬是指身体。
简化字“穷”是会意字,上部“穴”是部首,本意是洞穴,下部是“力”字。
从小篆到简化字的演变可以知道,原意是身体陷进洞穴里,力气用尽了也难得爬出来。
3.带着对“穷”的理解一起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呢?2.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桑娜渔夫五个孩子西蒙两个孩子),把这篇小说讲了什么事说下来吗?自己先说说看。
3.学生自由说,展示汇报。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和自己的五个孩子共同生活的故事。
4.小结:读一篇小说,一般来说,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小说里有哪些人物,然后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简单的情节图,就把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5.一起来看生字新词,一条龙读一读,同桌检查读。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填饱肚子倾听掀起唉裹住魁梧撕破湿淋淋倒霉严肃忧虑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6.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什么地方难写,请在练习本上把这个字写下来。
教师随机指导:(1)“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2)篆文(衣,包、装)(果),造字本义:古人用衣服包从山上采的野果。
三、品读课文,感受“穷”苦1.《穷人》是经典小说,可我们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都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在生活中真的很穷吗?那我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用“——”画出一处句子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
好,开始静静地默读。
出示学习提示:(1)我能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作者是怎样写出“穷”的?用“——”画出相关句子并标注序号,再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
(2)小组内先交流找到的句子,然后对批注的感受互相补充。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板书:穷人真穷。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最好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汇报,要说清句子在第几自然段第几句。
(1)第一自然段第1句“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课件补充标注序号)从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补、破”中感受到穷。
(2)第一自然段第2句“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我希望下面找到的“穷”隐藏在环境描写中,能找到吗?——环境恶劣跟穷有关系吗?找出直接描写环境的词语。
见过汹涌澎湃、起着风暴的大海吗?一起看大屏幕,用心感受大海的凶险。
这样的大海加上是黑夜,随时都有吞没生命的危险,此时在家中的桑娜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可以借鉴课文第9自然段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写法)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特殊的环境凸显特别的“穷”,特殊的环境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再来读读集中描写环境的第一自然段。
男生读海上环境描写的部分,女生读剩余的部分。
托尔斯泰和雨果在《可怜的人们》中文笔相同的一点是都进行了环境描写,一起读一些选段。
——(出示《可怜的人们》选段)寒风阵阵,漆黑一团,在拍击礁岩的浪花中,在茫茫海上,在狂怒的恶浪间,有个捕鱼的地方,……这是个只比房间大两倍的一块小礁,深夜里要穿过那严冬的雨雾狂涛,……波浪如绿色的水蛇,沿船舷滑行,深渊翻滚不息,恶浪推动着怒涛,受惊的帆樯发出令人可怕的呼号。
……大师雨果和托尔斯泰都在用四字词语准确形象地描述环境的恶劣,今天的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也会感到心惊肉跳。
孩子们,“穷”字藏在环境描写中啊!(4) 第二自然段第2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他们很辛苦,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5) 第二自然段第3句“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
“黑.面包”从课外了解到,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
“菜只有..鱼”,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吃得都要吐为止,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
——从吃得差、穿得差描写出了“穷”。
(6) 第三自然段第1句“睡觉还早。
”——全文唯独有一个句子,只有四个字,能深刻地表现穷人的“穷”,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在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谁找出来了?——睡觉真的还早吗?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知道的?第二段说“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证明已经都十一点多钟了,睡觉其实不早了。
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这一个个省略号仿佛就是一记记钟声在敲打着我们,表明时间至少晚上十一点以后了,可能到凌晨才睡觉。
✧第二段他从早到晚地干活,也说明了“睡觉还早”。
“从早到晚”可以说是“从早到早”,从今天早晨到第二天的凌晨,睡觉真的还早吗?我们一起读读表示时间不早的句子。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第1自然段)孩子们睡着好长时间了。
【课件出示】: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第1自然段)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第2自然段)“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
唉!她死得好惨哪!……”(第23自然段) 请大家关注这三句话,分明睡觉已经“不早”了。
这对贫穷的渔家夫妇,就这样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
——桑娜只是这一天“睡觉还早”吗?她长年累月都是这样的!一起再读这四个字。
——“睡觉还早”,背后藏着多少意味深长的东西呀!这就是托尔斯泰“言简意丰”的语言艺术,这就是阅读,这就是发现!(7) 第七自然段第1句“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从室内陈设发现穷人的“穷”,(8) 第七自然段第6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从寡妇睡的稻草铺、孩子们没有被子发现穷人的“穷”(9) 第九自然段第“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从一番心理描写中,你感受到她的“穷”,(10) 第二十四自然段后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先来了解“熬”的字理,再结合课文情境,你体会到了什么?熬,金文(敖,“嗷”的省略,痛苦而号叫)(火,煎迫)造字本义:难以忍受火刑煎迫而嗷嗷叫。
后来引申为忍受疼痛或艰苦生活的意思。
富有的人家收养一个孩子是很简单的事,而穷苦的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两个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4.列夫·托尔斯泰在改写时,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通过对海上环境描写,对人物衣食住的描写以及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到“穷”无处不在,这就是大师经典作品的魅力!四、了解背景,深化思想1.渔夫如此的辛苦劳作,为什么还过不上富裕的生活?2.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学生自己读。
小说写作的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贵族、资产阶级疯狂地吮吸劳动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致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了解了背景,你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仅是写这几个穷人的生活吗?列夫·托尔斯泰是在用一颗伟大的博爱情怀刻画穷人的“群像”,批判当时的俄国社会。
五、激发兴趣,拓展阅读他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和本文主题相似的有《瓦罐阿廖沙》,它主要讲述了乡下孩子阿廖沙悲苦而短暂的一生。
无论别人如何嘲笑他,他都从不生气。
他为什么被称为“瓦罐阿廖沙”呢?走进小说中,你就明白了。
还有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文学作品《跳》《鲨鱼》《李核》……真诚地希望大家能走近托尔斯泰,走进经典,用心发现,积累财富。
五、作业设计,课外延伸1.抄写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瓦罐阿廖沙》《跳》《鲨鱼》《李核》……板书设计:穷人真“穷”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