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近几年来,《道士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了解敦煌学。
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是关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文物浩劫的。
按我的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是1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
这两次浩劫对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几乎是灾难性的。
当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进国外的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不在流血?第一次浩劫让我们记住了咸丰皇帝的腐朽,第二次浩劫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王道士的昏聩。
今天学习的课题便与王道士有关。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2页,《道士塔》。
一作者介绍:【板书】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二释题:【板书】(一)王道士,甘肃敦煌莫高窟与我国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
但这并不矛盾,文章介绍了王道士的来历。
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
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
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
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二)圆寂塔1.(请同学们看到彩页最后一幅图)通过看塔,对塔进行描述,了解塔的形制。
2知识迁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
3圆寂的解释,佛教神职人员的去世用词,知识迁移,羽化,驾崩等。
4道士塔(三)莫高窟1.莫高窟介绍: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2.莫高窟与道士塔的关系,道士塔的位置与莫高窟的联系,又引出王道士。
三整体把握(一)结构梳理本文有四节,下面先给大家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同学们通过小标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稍后的朗读中自己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每部分的小标题【板书】1罪人塔(1-6)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7-11)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二)分析理解课文(1)整体感知a.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b.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c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对学生提出来的概括语言进行评价,给予意见。
(过渡语言)通过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整体感知,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道士塔》还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凝练的语言。
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
(2)探索品味第一节设问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答案: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体现了悲凉的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答案: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他出卖了中国文物。
因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答案:一箱箱,一车车的被国外冒险家运往国外。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答案:愤懑,痛心,气愤第二节设问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答案:创作走下坡路,歆羡;享受生活,贪图安逸;中国社会的衰落。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答案:破坏壁画和雕塑。
真实,出发点是由其身份和他当家莫高窟的现实出发的。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案:一是写壁画的白,另外是写作者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王道士的痛恨和对壁画的惋惜。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答案:置身历史场景,还原历史事件;白描的写作手法。
总结通过我们今天这趟课的学习,同学们把握了余秋雨这篇散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也了解了敦煌文化及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对王道士也有自己的看法。
据史料记载,王道士对敦煌的保护也做过自己的贡献,他曾冒死上书慈禧,要求政府保护敦煌文物,但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作者以文人自身的喜好,将王道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了一个历史罪人。
在整篇文章当中,我们被作者带动了情绪,对王道士也恨之入骨。
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四、作业《我眼中的王圆箓》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道士塔余秋雨一作者介绍二释题三整体理解课文1罪人塔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参见教学目标1重点难点参见教学目标1教学媒体多媒体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者,莫高窟,及文的第一、二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道士塔》共四部分,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后面两部分,第三、第四部分。
一整体把握(一)结构梳理下面先给大家第三、四的小标题,同学们通过小标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稍后的朗读中自己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板书】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二)分析理解课文(1)整体感知a.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三、四部分。
b.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过渡语言)通过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整体感知,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学习,首先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2)探索品味1.感情色彩第三节设问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答案:置之不闻,缺少资金。
形成鲜明对比,外国冒险家路途艰难,中国文官生活安逸。
对文物的态度也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歆羡,一个是漠然。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答案:突出了文物遭受了灾难式的劫掠;还突出了外国冒险家得到文物之易,和中国文官和王道士对文物的漠然。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答案:欺骗,购买等手段;开脱之辞:取经说,保护说。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答案:中国的文物应该留在中国,中国人也有能力保护和研究自己的文物。
作者充满了满腔的爱国之情和对外国掠夺者的愤恨之情,对文物流失的深深惋惜。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
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
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王道士: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设问设问:1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心情沉重,只是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当日本友人承认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因为文物还在国外。
2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说明敦煌学被国际化,敦煌学是否在中国还得让国外专家承认,目的是说明敦煌学的现状。
敦煌学任然需要专家们继续默默的屈辱的研究下去。
3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2.写作特色: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强烈的抒情意味。
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提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3两难境地。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为什么两难?a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动荡,没有条件保护好文物。
b敦煌文物虽然得到了保存,但是敦煌文物却永远流失海外。
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三轮对话所谓读文就是读人,学完了《道士塔》后,学生会对余秋雨其人其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余秋雨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独创的“文化散文”不仅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国内掀起一股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