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道士塔教案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卢红英
教学目的:
1感受敦煌灿烂的文化以及它所遭受的劫难.
2深沉思考造成这场文化劫难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3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感受敦蝗文化及其遭受的劫难,明确作者在文中采用的还原历史的写法
一感受敦煌文化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颗世界著名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敦蝗石窟。

(出示图片,介绍敦蝗的位置)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敦蝗,感受一下敦蝗文化的灿烂辉煌。

(展示敦蝗图片)
在这短暂的敦蝗之旅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敦蝗恢弘富丽
--敦蝗金碧辉煌
--敦蝗博大精深
正如大家所说,莫高窟宏伟瑰丽,举世无双,被誉为艺
术博物馆;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堪称文化导航者。

可就
是这位文化巨人却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是什么让它痛苦呢?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幻灯片展示数据)
是谁造成了我国灿烂的这场浩劫?谁又该对这段沉痛的
历史负责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道士塔》,和余秋雨
先生一起去反思这段历史。

(出示图片,介绍余秋雨)二进入文本,感受历史
我国灿烂的敦蝗文化是怎样遭到破坏,遭到浩劫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还原历史的精彩文段,并想一
想作者是怎样艺术地再现那一段真实的文化浩劫的。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文段,分别朗读。

对于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事,作者并没有亲身经历。


什么我们读起来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艺术虚构的手法,增加了生动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还原历史的
面貌,使尘封的历史复活了,让我们感觉是在看一个记实片,又像是几幕短剧,情景历历在目。

第二课时
思考形成文化劫难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三深入思考,品味内涵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余秋雨先生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悲剧,这段悲剧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情感。

那么,面对这场文化的悲剧,我们该把愤怒的洪水倾向谁呢?
王道士(学生异口同声)
那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归纳一下。

刷白洞壁、毁坏雕塑、私送文物、贱买国宝
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没有了,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灿烂的文明化为乌有。

他用廉价的交易私买我国国宝,使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

所以他是敦蝗文化的罪人。

但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然后分析“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怎样理解“小丑”和“错步”?
他无知、愚昧,他对我国灿烂文化的言行滑稽、可笑,像一个小丑。

他只是一个农民,却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是无知对文明的亵渎,所以他又是错步上前。

但这样一个卑微、渺小的生命,能承担起如此沉重的责任吗?
那,我们又该恨谁?
--外国侵略者。

(找出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文物的语段)
但这是这场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吗?不是。

根本原因应
该是中国官员的不作为。

(找出课文中描写官员的语段)他
们没有那个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清朝政府。

四体悟情感,激起共鸣
作者在文中用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哪一句话?
我好恨!
那么,作者恨谁呢?请学生讨论。

恨王道士,恨他的愚昧无知。

学生齐读11自然段,体
会四个“惨白”的情感。

恨外国侵略者。

请一个学生朗读“我好恨”这首诗,老师读25自然段。

恨清政府及官员。

学生读26--28段。

结束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
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们也可以说,没有灿烂的
文化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灿烂的
文明,而不知保护、珍爱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
之邦。

让我们牢记历史的耻辱,发奋图强,保护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她拥有的灿烂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