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寄生虫检验病例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寄生虫检验病例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寄生虫检验病例分析病例一沈××,女,6岁,因腹泻9天,发烧腹痛及脓血便7天而于60年11月19日入院,发病前8天有跌入粪坑病史。

体检:T 38℃,BP110/70mmHg(/),精神萎靡,全腹有轻压痛,脐中可触及肠样肿块,可以移动。

粪检:RBC少量及巨噬细胞0~3/高倍镜。

2.根据上述资料,可确诊为急性期丝虫病。

由于班氏丝虫成虫可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因此可引起附睾炎,而下水游泳可能是其诱因。

睾丸鞘膜积液一般属丝虫病的慢性阻塞病变,但少数病人在急性睾丸或驸睾炎时,由于炎症反应压迫,堵塞了局部淋巴回流,也可引起轻、中度的鞘膜积液,在炎症消退后,鞘膜积液也就很快消失;由于本病是由丝虫感染引起,因此如不进一步检查微丝蚴及杀虫治疗;则今后会复发,因此在临床症状治疗后仍需进一步查明病因及杀虫,才能彻底治疗。

尸检:腹腔右侧有散在小脓肿20余处。

结肠、空肠、回肠均可见溃疡,以结肠为甚,且深;在粘膜下找到阿米巴原虫。

1.这小孩是怎样感染到阿米巴痢疾的2.为什么粪便中找不到阿米巴滋养体试分析有几种可能性3.典型的阿米巴痢疾患者有何症状粪便有何特点4.阿米巴痢疾患者病变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何处5.阿米巴痢疾患者肠壁溃疡的病理变化呈何特征6.为什么会引起肠穿孔[分析]1.根据病史,病孩沈某于8天前曾跌入粪坑,口腔和消化道可能被痢疾阿米巴包囊污染,从而获得感染。

2.该患者粪检未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有如下几种可能:①阿米巴病变已向纵深发展;有的已形成炎性肿块,尸解虽见溃疡,但因病程较短,大多为散在小脓肿,可见溃疡面不大,因而跌入肠腔的大滋样体数量不多,很有可能漏检;②标本送检时的不当处理如尿液污染,未予保温等所造成的后果;③技术上的漏检。

3.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症状应有腹痛、腹泻或拉痢,便次增加,常伴以带粘液的脓血便,具恶臭,呈果酱色,有里急后重症状,全身可伴有中度发热。

4.阿米巴痢疾的原发部位以回盲部为多,其次为乙状结肠部位。

5.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以触杀机制溶解组织,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常在结肠粘膜见到散在多发的溃疡口,又称虫咬样溃疡。

侵入组织的滋养体向纵深发展可突破粘膜肌层,在粘膜下层向周围扩展形成口小底大的典型阿米巴溃疡。

重症患者,粘膜下层的病灶可相互融合而遭致大片粘膜脱落,形成大面积溃疡,甚或穿孔。

6.侵入组织的阿米巴大滋养体在粘膜下层大量增殖,侵及肌层和浆膜层而致穿孔。

儿童肠壁较薄也是该病例易以穿孔的原因之一。

病例二如格也,女,22岁,回族,西藏自治区卫校教师,已婚。

发热、黄疽、肝区疼痛伴肿块,由西藏自治区医院急症转入上海瑞金医院传染科。

患者几年前常有痢疾史。

近年来伴发热咳嗽,X线胸透见右肋夹角模糊,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结核治疗半年余,症状未见改善。

近两月来,经常发热、乏力、消瘦、黄疸进行性加重,右上腹出现压痛,经查诊有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遂诊断为肝癌,转上海诊治。

患者长期居住西藏拉萨地区,平素喜食生的牛羊肉类。

两年前曾去中印边界亲戚家作客,当地有喝生水的习惯。

体检:神萎消瘦,皮肤黄染,体温℃,脉搏90/分;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肝肋下2指可触及;腹部B超见肝区中部有一3cm×4cm×的囊肿性灶,可见液平,诊断为肝脓肿。

粪检查见阿米巴包囊。

经两个疗程的抗阿米巴治疗,病情日见好转,症状逐渐消退,肝脓腔消失,黄疸消退,食欲增加,痊愈后返回西藏:1.根据上述简史初步拟诊为何种寄生虫感染2.患者为何会误诊为肺结核3.哪些理由支持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诊断依据4.对此病例的首选药物为何除此以外,还应用些什么药物[分析]阿米巴肝脓肿2.阿米巴肝脓肿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情况下呈亚急性发展而伴有弛张热等全身症状,与活动性肺结核十分相似;位于浅表的较大型脓肿,其炎性浸润常可累及横膈乃至上行引起肺底部的炎症反应,在未发现肝区病牡以前是很容易与结核病或结核性胸膜炎相混的。

3.本例支持阿米巴肝脓肿诊断的依据有:①有接触史(饮生水);②有下痢史(结肠原发病灶);③肝区进行性炎症;④肝区占位性囊肿病灶,并见液平;⑤对甲硝咪唑治疗反应良好。

4.首选药物应是“甲硝咪唑”(商品名为灭滴灵)。

该药药效迅速,副作用低,但到达结肠腔内的浓度偏低。

鉴于患者曾有痢疾史,应于肝脓肿基本康复后再用一个疗程的喹碘方类药,以杀灭肠腔内可能存在的共栖型滋养体,铲除原发病灶,达到根治目的。

病例三张阿凤,女,38岁,浙江宁波人,农民,已婚。

主诉白带增多、腰酸、阴部搔痒伴有腥臭味。

患者自农村来沪作保姆已有2年,自觉劳累后腰酸,白带自动流出,色微白有时伴淡黄色带有泡沫样粘液,阴部经常搔痒,时闻腥臭味。

月经尚属正常,但经量较大,经妇科检查,外阴部有红肿,子宫颈周围糜烂Ⅱ度。

阴道涂片检查,混悬片查见大量阴道毛滴虫;染色片查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

遵医嘱经口服灭滴灵合并拴剂一个疗程后,症状获得好转,逐渐消失,但年终回乡探亲返回后不久,症状又复出现,再次用药后得以痊愈。

1.根据上述简单病史和检查,诊断何种疾病2.分析造成该病的可能传染因素。

3.上述哪些症状和体征属该种寄生虫感染的特点4.病人应如何处理试写出几点防治原则。

5.病人后来为何有症状再显[分析]1.滴虫性阴道炎。

患者系浙江山区农村人,当地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条件均差,容易获得滴虫传染,工作劳累后促使阴道炎症加重,其丈夫更可能是传染源,促成反复迁延。

细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均可引起白带增多,有气味,局部瘙痒,而两者常同时存在。

但两者单纯感染引起的白带性状不同:滴虫性者呈泡沫状;细菌性阴道炎的白带则较粘稠,略带黄色。

4.①应用药物治疗,甲硝咪唑(灭滴灵),口服与坐药并用;②配偶同时药物治疗;③加强个人卫生,和浴、厕具用品的隔离;④改坐厕为蹲厕。

5.患者回乡探亲后,可从其配偶重新获得感染,即通常所谓的“乒乓感染”。

病例四患者,女,28岁,在宁夏某县林区工作,1983年8月上旬自感头痛、发热,服APC、安乃近无效,20余天后出现乏力、全身不适、畏寒发热,体温~℃,纳差。

在县医院门诊检查:血沉100mm/h(正常值3~20mm /h),Hb35g/L(正常值110~150g/L),血压120/80mmHg,在左上腹可触及一“包块”,拟诊“伤寒”而入院。

入院后用链霉素、氯霉素治疗无效,输血600ml。

住院后体检:体温39℃,脉搏105次/分,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牙龈有少量出血,两侧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黄豆至蚕豆大小,无压痛,肝肋下2cm,脾肋下12cm,肺(一),心(一),Hb 45g/L,RBC l80×1010/L(t常值350~550×1010/L);WBC ×109/L(正常值、4~10×1010/L),血小板×1010/L(正常值10~30×1010/L),A/G=25g/L:45g/L,髂骨穿刺和淋巴结穿刺都检出某寄生虫,诊断为某种寄生虫病。

经用葡萄糖酸锑钠600rug/天治疗,症状好转,体温降至正常,但半月后复发,改用肌注戊脘脒150mg/日治疗15天后痊愈出院1.本病例诊断为什么病诊断依据是什么2.本病易与哪些寄生虫病相混淆如何鉴别3.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可能是什么原因4.患者痊愈出院后还会不会再次感染或患该病为什么[分析]1.本病诊断为利什曼病,诊断依据:①宁夏为利什曼病散发区,患者在林区工作,此类地区存在传染源(储蓄宿主)和媒介白蛉;②有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贫血,牙龈出血、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和体征;③髂骨穿刺和淋巴结穿刺检查到同一种寄生虫;④用葡萄糖酸锑钠和戊脘脒治疗效果好。

2.本病的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贫血等病症易与疟疾、弓形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相混淆,主要鉴别方法是:①病原接触史;②病原学检查(主要鉴别依据);⑧诊断性治疗,利什曼病、疟疾、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各有不同的特效药;④流行区不同,可与血吸虫病区别。

3.利什曼病用葡萄糖酸锑钠效果好,但有少数病人容易出现药物抗性(抗锑),使病情出现反复,这时改用戊胱脒等都可获得较好疗效。

4.利什曼病痊愈后,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保护性作用能维持很长时间,可获终生免疫,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病例五患者,男,23岁,海南省东方县农民。

1981年10月上旬每天发冷、发热,伴头痛、全身酸痛,当地乡卫生院拟诊“感冒”,给予服速效伤风胶囊、银翘解毒片、肌注青霉素等三天,无效,收治入院。

入院后体验;体温℃,贫血貌,RBC 210×1010/L(正常值400~550×1010/L),脾肋下3cm,血涂片镜检查到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及配子体,厨氯喹+伯喹治疗,症状很快消失,病人自我感觉良好,治疗三天后病人要求出院。

11月下旬,患者又出现前述症状,并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连续6天后,因昏厥、神智不清、抽搐而送乡医院抢救。

入院检查:体温40℃,贫血貌,瞳孔对光反射迟钝,颈强直;RBC l50×1010/L,WBC ×109/L,血涂片查见红细胞内有某种寄生虫。

经抗寄生虫治疗及连续抢救两天无效,于送县医院途中死亡。

1.诊断为什么病2.患者11月下旬发病是否与其10月上旬的疾病有关联为什么3.患者每天发冷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4.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分析]1.诊断为恶性疟疾、脑型疟疾。

2.患者10月上旬的症状、体征符合疟疾临床表现,加之血涂片中查到恶性疟原虫,且用氯喹+伯喹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说明诊断为恶性疟是正确的。

但患者只治疗3天即要求出院,11月下旬又出现前述类似症状,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上月治疗后没有把红细胞内疟原虫彻底清除,残留的少数疟原虫又出现大量增(再燃)而引起脑型疟。

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周期时间为36~48小时;疟疾发作周期时间应与之相同。

但如果患者连续几天被其媒介按蚊叮咬感染或虫株差异、机体免疫力和几次发作周期后,都有可能出现每天发冷、发热、出汗的疟疾发作症状。

4.患者死亡的原因是脑型疟疾。

恶性疟发作周期间隔时间短,引起脑型疟疾的机率高,患者10月上旬入院前就有头痛症状,应警惕脑型疟疾,但患者只治疗3天,症状消失即要求出院,没有进行彻底治疗,最终因脑型疟疾而死亡,教训是深刻的。

对恶性疟患者,不仅应进行彻底治疗,出院后亦应告诉患者警惕再燃的可能性,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病例六患者,男,19岁,广东三水县农民。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3周,剧烈头痛伴咳嗽、胸痛5天,于1989年7月21日到某市医院初诊。

与猫有密切接触史。

门诊检查;双眼视力均为,眼底检查见双眼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有新鲜渗出灶,中央凹陷,有视网膜坏死,右眼渗出灶下方可见出血,拟诊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而收治入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