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99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 1运动与静止2、可能性与现实性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生产力及其特性5、阶级、国家6、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一、简述题(3×10)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主要内容3、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二、论述题(20×2)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正确把握这两者关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仁政(孟子)2、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2、民胞物与(张载) 4、大同(康有为)5、爱和恨(恩培多克勒)6、两种灵魂(特勒肖)7、绝对统一(谢林) 8、依赖感(费尔巴哈)二、论述题(4×15)1、王夫之“能必副其所”的认识论思想2、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3、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
4、黑格尔关于矛盾的学说。
199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2、循环论与直线论3、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4社会条件 5、社会经济形态 6人民群众、杰出人物一、简述题(3*10)1、辩证思维的实质2、真理性与人民生的一致3、社会规律即“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二、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2、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中西哲学史:一、解释些列名词、概念的含义(5*8)1、任势(孙子)2、参验(韩非)3、三统三正(董仲舒)3、实测(严复) 5、原子(德谟克特利) 6、偶性(霍布斯)7、知觉(休谟) 8、理性(康德)二、论述题(5*8)1、张载的“民胞物与”的社会思想2、叶适的社会契约论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4、黑格尔的真理观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联系、发展2、共性、个性3、自由、必然4、地理环境5、社会意识6、科学二、简述题(3×10)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3、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三、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原子(伊壁鸠鲁)唯名论2、“白板说”(洛克)3、“规定即是否定”(斯宾诺莎)4、和与同(史伯)5、中庸(孔子)6、循理而举势(《淮南子》)7、体用一源(二程)二、论述题(4×15)1、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2、谈谈对下面一段引文的理解并做评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
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它的时代。
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
如果它的理论确实超越时代,而建设一个如其所应然的世界,那末这个这种世界诚然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他的私见中,私见是一种不结实的要素,在其中人们可以随意想象任何东西。
上述成语稍微变更一下就成为Hier ist die Roser,hier tanze[这里就有蔷薇,就在这里舞罢。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3、孔子的理想人格论。
4、魏晋玄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基本观点199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实践2、系统3、否定4、生产方式5、社会革命6、道德二、简答题(3×10)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2、内容与形式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三、论述题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意义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哲学根据和现实意义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2、以无为本(王弼)3、新故相除(王安石)4、道德革命(梁启超)5、逻各斯(赫拉克利特)6、前定和谐(莱布尼茨)7、人是机器(拉美特利)8、二律背反(康德)二、论述题(3×20 选做三道)1、荀子的认识论思想2、张载天人一气的本体论思想3、试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异同4、根据下段引文,谈谈你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学说的理解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或认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
……而且活得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他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者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对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所以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统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就是他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非决定论2、扬弃3、反映论4、社会规律5、社会共同体6、宗教二、简答题(3×10)1、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2、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论述题(2×20)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及其现实意义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当前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1、仁政(孟子)2、以名举实(后期墨家)3、虚壹而静(荀子)4、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刘禹锡)5、理念(柏拉图)6、教父学7、偶性(霍布斯)8、绝对理念(黑格尔)二、论述题(3×20,任选三道)1、戴震的“人欲即人性”的思想2、孙中山的物质、精神观3、斯宾诺莎的自然观4、费尔巴哈论宗教的本质200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意识的本质2、度3、假象4、经济基础5、国体、政体6、意识形态二、简答题(3×10)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3、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三、论述题(2×20)1、试论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2、试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发展为主题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保民而王(孟子)2、效验(王充)3、理势合一(王夫之)4、唯生论(陈立夫)5、无限(阿那克西曼德)6、影像说(德谟克利特)7、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洛克)8、物自体(康德)二、论述题(4×15)1、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2、程颐的“体用一原”的思想3、评述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在伦理学观点上的异同4、马克思为什么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哲学2、客体3、系统4、否定5、生产方式6、社会意识形式二、简答题(3×10)1、哲学的基本问题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论述题(2×20)1、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试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哲学基础。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反者道之动(老子)2、克己复礼(孔子)3、白马非马(公孙龙)4、一物两体(张载)5、理念(柏拉图)6、经院哲学7、自因(斯宾诺莎)8、定在(黑格尔)二、论述题(3×20)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3、韩非的法治思想4、范缜的形神观及其意义200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世界的统一性2、人民群众二、简答题(5×12)1、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论述题(2×30)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10)1、“离坚白”(公孙龙)2、虚壹而静(荀子)3、理一分殊(朱熹)4、理存于欲(戴震)5、实体(亚里士多德)6、奥康剃刀7、白板说(洛克)8、二律背反(康德)二、论述题(2×35)1、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学说200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实践的唯物主义2、社会心理二、简答题(5×1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三、论述题(2×30)1、运用社会结构理论阐述我国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10)1、中庸(孔子)2、参验(韩非)3、致良知(王阳明)4、民生史观(孙中山)5、德性(亚里士多德)6、我思故我在(笛卡尔)7、实践(康德)8、市民社会(黑格尔)二、论述题(2×35)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2、评述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否定2、党的群众路线3、异化劳动(马克思)4、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5、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二、简答题(5×12)1、矛盾特殊性2、实现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基本条件3、生产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科学实践观的阐述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关于两种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三、论述题(2×30)1、试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关于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中西哲学史一、名词解释(6×10)1、为政以德(孔子)2、物各自造(郭象)3、体用一源(二程)4、唯实论5、三权分立(孟德斯鸠)6、偶性(霍布斯)二、简答题(2×15)1、简述禅宗的“南顿北渐”说2、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三、论述题(2×30)1、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哲学中的中西体用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