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父母呼应勿缓教案

2父母呼应勿缓教案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5)奶奶晕倒,为什么呢?孝孝最后怎么做的?(奶奶珍藏的靴子,就是想唱主角,没有靴子,奶奶唱不成主角。爷爷教导孝孝,让他认识到自己想当组长为大家服务,但没经奶奶同意,把戏靴当交易,就不对。最后,他终于帮奶奶找到靴子。)
3)出示内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4)读偈颂:
(1)范读;
(2)仿读(教读);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2)孝孝起床后,怎么问候爷爷奶奶的?爷爷教导孝孝什么呢?(孝孝先问候早安。爷爷告诉他不早了,教导他:长辈呼唤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应答;奶奶很辛苦,要多帮助奶奶干活。)
(3)孝孝想帮助奶奶吗?他怎么帮的呢?(孝孝想帮奶奶,但他周末的活动都计划好了,没有时间,小宠哥用树枝变出一个孝孝帮助奶奶。)
(4)孝孝让能干的树枝孝孝留在家里帮助家里人,他自己做什么去了呢?(他去捡垃圾,踢足球。)
第期第课时
日期:
备课人:
签到学生数:
教学课题:孝敬父母
教学内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教学目的:教育孩子对父母呼唤和命令应勿缓、勿懒。
教学重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1.组织教学(见上课流程):见附录
2.复习检查:
1)分享上节课布置的《弟子规》行为实践作业完成情况;
2)抽背《弟子规》(背的好的可获‘读经奖’)
小时候父母娇惯你,喊多久都不应一句,即使回答,也是恶狠狠地说:“干嘛!什么事?”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长大以后自然对谁都不理不睬。因为父母是最亲的,他的呼唤你都不应,那到了单位或面对亲友时,更不会恭敬对待了。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它导致了每个人在修养上的差别。表面看这只是一般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做好。所以,现代人和古人相比,确实特别差,而且是点点滴滴都差!
(7)中秋节孝孝家发生什么事?孝孝的姑姑回来了,奶奶很高兴。儿女长大,会离开父母身边。但还是应该常回家看看。
(8)小宠哥怎么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的?(父母长辈叫我们的时候,不仅要立刻答应,更要体现出我们对长辈的关心和尊重。)
引入二:
由视频《中华弟子规(杨淑芬总监制)第12集:一双戏靴》(共22分钟,小班可分段播放10分钟至问题(3),再播放结束)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互动】如果是奶奶呼、爷爷呼、叔叔呼、老师呼……我们怎么办呢?
父母命行勿懒:答应帮爸爸妈妈做的事不可以拖拖拉拉,答应了要马上去做;提示家长也要首先做到这条,这样孩子们才会心服口服。
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5)树枝孝孝帮助奶奶补衣服、提菜篮子,奶奶高兴吗?奶奶奖励他点心,但奶奶后来摇头,不什么呢?(奶奶先高兴,但觉得他不说话,说他憨憨的,很可爱。后来他吃完点心,也不和奶奶多说话,所以,奶奶摇头。)
(6)孝孝听到奶奶和姑姑的电话,他想到什么呢?(奶奶并不需要什么中秋节的礼物,她更高兴看到女儿回家,但她更体谅女儿。孝孝悟到:其实父母呼应勿缓,是对长辈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尊敬;树枝孝孝虽然帮助奶奶干活,但根本没关心过奶奶,也不是发自内心。孝敬奶奶不能让别人代替。)
问:
(1)孝孝想当小组长,所以他对同学特别热情,他做的对吗?(不对,应该家里和学校表现一样。)
(2)他把奶奶的戏靴搞丢了一只,这时同学要他帮助,他选择了帮同学还是找靴子?他做得对吗?(他选择去同学家,不对。)
(3)他有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
(4)他没经奶奶同意,就又把奶奶的戏靴借给同学玩,他对吗?
3.新课进行:
1)出示课题:孝敬父母
2)引入一:
由视频《中华弟子规(杨淑芬总监制)第11集:应答的礼节》(共22分钟,小班可分段播放15分钟至问题(5),再播放结束)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问:
(1)奶奶赶早买菜回来,看到孝孝,怎么想的?后来拿着葡萄喊孝孝,进入他的房间后,奶奶为什么摇头?(奶奶刚开始以为孝孝没有睡懒觉,夸奖他早起。准备奖励他一串葡萄,奶奶唤他时,他没应声,孝孝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奶奶进入房间,发现孝孝又睡下去了,所以摇头。)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3)品读。
5)讲偈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快步走到他们面前,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还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
我们儿时都做过孩子,那时,是不是父母一叫就答应呢?恐怕很多人不是。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当宝贝一样疼爱,这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像很多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别人叫也不吭声;再大一些,不懂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这都与儿时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