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第四讲教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弟子规第四讲教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弟子规》第四讲-“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讲课时间:二00九年八月一日地点:衡山路二号,欧莱雅培训中心教学详案一开宗明义今天来了许多新朋友,有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同事、朋友邻居,说实话,有为人父母的的,有当老师校长的,你们来看看我们这个弟子规义务学习营到底在干些什么?值不值得下次再来。

昔日的同学少年,今天已经为人父母,儿女绕膝。

从小读书,有没有一门课告诉我们怎么当父母的?我们为孩子设计了锦绣前程:一岁儿歌,两岁唐诗,三岁钢琴,四岁书法,几门外语,种种运动,学习一路领先、高中毕业出国,学业有成创份家业。

社会上各种早教班、补课班应愿而生,有教知识的,没有教真理的,五花八门让我们无所适从。

活到老学到老,但这个学习除了计划拿一个个文凭,有没有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终生学习?在手忙脚乱中,我们遗憾、困惑、矛盾、争吵,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怕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同时又被现代升学、就职的压力、环境污染、让我们已经开始自己的孩子提前辗转反侧。

我们拿什么来爱孩子?我们拿什么来教孩子?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板书)孔子老师讲的是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也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

先学会做人,学知识是最后一项。

现实社会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干,拥有广博的知识使整棵树郁郁葱葱,累累硕果。

但如果一棵树的树干部分很细,枝干却过繁过茂,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干的重量,稍有风吹草动、天灾人祸整棵树便会有折断的可能。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先生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对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板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各科知识,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识越多、地位越高,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

为什么学历都那么高、看过的书那么多,结果连看到人不会露个笑脸,因为这些读的书拿来干什么?考试用,跟生活脱节。

所以可能是硕士、博士离婚率最高。

为什么书念得多的人反而连包容、连宽恕、连爱护别人都不会?问题在哪?书给了他什么?「长浮华」。

他觉得我学历这么高,你都得听我的,这样绝对搞得众叛亲离。

所以「余力学文」,学了文一定要去力行,不然会「长浮华,成何人」。

谁要学?我们每个人。

怎么学?每天读,时时做。

家里做给孩子看,工作中做给同事看、交往中做给朋友看。

不是做作的假做,是真做、个人、家庭、社会真受益。

觉得只要自己孩子好了就好了,对吗?社会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突如其来的灾祸,都不是平白无故地发生,无不叫人反省深思。

贾俊老师上节课提到的马加爵事例叫人痛心,身为一个大学生拔刀杀害了他的四个同学。

如果明白「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他就不可能因为同学的讥笑而拔刀杀人,而他的同学如果知道「兄道友,弟道恭」,「勿谄富,勿骄贫」,就不会因讥笑他而遭此横祸根了。

天地万物息息相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地球、宇宙,我们紧密相连。

“独善其身”能做到,“独保自家”、“独保自儿”绝对做不到。

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教育自己,也要同时周围的人。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时刻影响着世间万物。

别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我们光学做人,不是赶不上,落后了?我们是落后了,落后在学圣贤的智慧太晚。

如果一个孩子能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能兄弟睦,朝起早,夜眠迟,步从容、立端正,知道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学习时心眼口、信皆要。

难道我们还怕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学习的动力来自发自愿地读书,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来成长为顶天地的一根中流砥柱吗?现在社会,物以稀为怪,你在路上遇到老师给他行鞠躬礼,我们在大街上捡垃圾,有些人会觉得,老怪的。

“德不孤,必有邻”(板书)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我们不是今天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这个义务学习营的发起人,她不图任何名利,不是一位妈妈也不是一位老师,却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精神,不忍看到更多的家庭子女不孝、夫妻反目造成人间悲剧,不忍这世界再继续混浊下去,发心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

一开始我们这些人都觉得自己都很差劲,怎么可以站上台?但是她身体体力,带头讲课,印书、找资料、策划,鼓励我们轮流教学,甚至愿意跪谢发心讲课的老师。

我们被感动了,被点醒了,被受益了,我自己一个老师,我为儿子教育烦恼、忧虑、争吵过。

还没有一本教材让我如此深深感动,茶食不思、推敲失眠,在备课的过程中,几次停笔掩面而泣,因为面对圣贤,不能抬头。

想起自己对去世的外婆没有尽孝、对眼前的爸妈没有尽责、对乡下的公公没有尽诚,对老公没有尽照顾,对朋友同事没有尽信,对教育孩子没有尽心。

但是来得及,这一个月来,我开始改变了,我的孩子有了进步,我觉得人生有方向了。

《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板书)“我欲仁,斯仁至矣”(板书)我真想去行仁,力行《弟子规》,正确的人生方向已经确定,不知不觉中就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

二集体朗读《弟子规》三讲学“入则孝”出示:入则孝1正文第一部分标题:“入则孝”,谁来写个“孝”字?说说这个字的意思。

(“孝”字的写法是“老”字下面变成儿子的“子”,老的护佑着小的,小的肩上背负着老的,上下两代紧密结合。

让孩子孝顺父母,还要让父母护佑着孩子,“父慈子孝”;从“孝”的造字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家庭和睦。

)每个中文汉字都有个故事,有思想。

小朋友,你们在写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哦。

2什么是“入则孝”?(在家孝顺父母)为什么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呢?(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四学习“父母呼,应勿缓”1第一、二句话:父母呼,应勿缓(板书)父母呼,应勿缓2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亲脆的鸟叫、潺潺的流水、汽车喇叭声…谁能来举例说出一种声音的名称?(轮流说)3在这么多的声音中有的,有些我们好喜欢,有些声音不受大家欢迎。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母亲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在呼唤谁?自己的孩子。

4今天多少位妈妈带了孩子来了?我们就请这位妈妈来呼唤您的孩子?(妈妈喊,孩子回应。

)我们听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也听到了世界上最可爱的声音,孩子的答应声。

您第一次呼唤孩子是在什么时候?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

他回答您了吗?没有声音,但我感觉到了他的回答。

5世界上还少不了另外一种动听的声音,那就是爸爸的呼唤。

请在场的爸爸呼唤自己的孩子。

我们听到了什么?父母的呼唤,孩子的答应。

6“呼”字怎么写?(请小朋友上来写)谁来组词:呼吸、呼唤,呼应7中国有2500个常用字,目前最全的汉字字库显示我国有汉字九万多个> 汉字,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这两个“呼”是同一个字?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了吗?你别无选择。

呼吸对我们重要吗?用同样的字,就说明这呼唤对我们就像呼吸一样重要。

爸爸妈妈给我们带来了生命,让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呼吸,他们对我们的呼唤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

所以《弟子规》的开篇正文第一句就是“父母呼”,说文解字:“呼”板书:呼(父母的)呼唤(子女的)呼吸父母一呼唤你?你就要怎么样?出示:应勿缓什么是“应”?答应。

“缓”呢?缓慢。

“勿缓”呢?不能慢,要快。

呼吸能慢下来吗?答应父母的呼唤,就像你的呼吸一样,回应不能慢下来,不能停下来。

板书父母呼(父母的)呼唤(子女的)呼吸应勿缓为什么要快?(不能让大人着急)你什么时候呼唤你的爸爸妈妈?(肚子饿了,作业遇到难题,这些都是在你寻求帮助、等待关爱的时候)你一喊,是不是就有答应了?父母对你的答应来得那么快,那么你的回应是不是应该更快?8还有长辈、亲人,请在场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呼唤自己的孩子。

9看看您的周围,坐着您的朋友、同窗,不管您和你周围的人是否认识,让我们用同样的真诚和爱意来呼唤他/她,来答应他/她。

活动:声声呼唤活动规则:每人呼唤一个在场的人,认识的喊名字,不认识的就看着他/她,微微一笑,描述一下,比如:“那位叔叔”、“大哥哥”、“穿红衣的小姑娘”您站起来,答应一声,大家都要看着他/她,再就把这声呼唤再传递给下面一个人。

鼓励呼唤您不认识的人。

(由晓静开始)小结:众人呼,应勿缓。

从回答自己的爸爸妈妈,你开始回答来自世界的10我们用声音来呼唤自己的孩子、长辈、周围的人,历史上还有一位妈妈她不是用声音来呼唤他的孩子,但是他的孩子马上感受到了妈妈的呼唤。

11看故事《啮齿心痛》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母子连心,心灵感应、至诚的心可以感应天地万物。

)(备注:有机会让弘毅爸爸说说给儿子叫魂的故事。

简诉:儿2岁时在公园玩小火车受了惊吓,发烧不退,吃药没见效,人说小孩吓掉了魂。

教我们黄昏时在家外喊他的名字。

他爸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次为了孩子就出门在小区里边走边叫儿子的名字。

第二天,儿子的烧退了。

也许是药起了作用,更是父母至诚的爱让儿子痊愈。

)(可以补充:有次曾参跟从孔子到了楚国,忽然感到心有些慌,他知道这是母亲在咬手指,便告别孔子回了家。

问母亲是什么事,母亲说是因为太想他,才咬的手指。

曾参曾几次出来做官,但每次心情都不一样。

他曾说:“我父母活在世上的时候,我出来做官,只要给我三釜薪俸,近二十斗粮食作为我的俸禄,我就很开心了。

我父母逝世之后,再出来做官,给我三千釜,近二十万斗粮食作为我的俸禄,因为我不能拿它来奉养双亲,心里总是感到悲伤。

”)你和你的妈妈/爸爸有感应吗?12 游戏:A心手相连(找父母)游戏规则:(准备眼罩、凳子)1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轮流参与。

2告诉孩子:在你的左边、前边、右边有三个人,有一个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分别摸摸你的手,你也可以摸摸他的手,猜出哪个是你的爸爸妈妈。

3时间多可以多安排几个。

总结:●问猜对的小朋友为什么知那只手是妈妈/爸爸的手?●为什么猜错呢?(因为那位家长在握住你的手的那一刻,他/她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他心里流入处的真诚的爱通过轻轻的一个握手,传递到了你的手上,这份爱从你的手传到了你的心里。

那一瞬间,你觉得她就是妈妈、他就是爸爸。

因为真诚的爱是一样的。

)B小手敲背(找孩子)。

游戏规则:(准备一个凳子给家长坐下)1请一位家长上来。

2 闭上眼睛后,请三位小朋友上来,轮流给大人敲背,猜出哪次是自己孩子的手在敲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