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

神经

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1.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1)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中枢神经系统为了调节各种适应性反应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又称可修饰性或可塑性。

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

短期功能的改变是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

长期结构的改变是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

(1)系统间功能重组(2)系统内功能重组:①突触的可塑性为核心,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修饰:突触连接的更新及改变,突触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突触传递效应的增强或减弱;②神经轴突发芽③潜伏通路的启用④失神经过敏⑤轴突上离子通道的改变⑥内源性干细胞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压觉。

复合感觉:触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形体觉。

失语症常见类型:运动型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失读。

急性脑出血CT检查为最佳,脊髓脱髓鞘性疾病MRI 为首选,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查血栓第二章脑卒中康复1.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分类:1)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2)脑出血;3)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改变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临床表现: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②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③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④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⑤其他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2.功能评定(1)脑损害严重程度的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GCS<=8为重度脑损害,昏迷状态,9-12为中度脑损害,13-15为轻度脑损害;(2)运动功能评定:(3)平衡功能评定:①三级平衡检测法::I级平衡——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II级平衡——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级平衡——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②Berg平衡评定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①Barthel指数;②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5)生存质量( QOL)评定:①生活满意度量表;②WHO-QOL100;③SF-36(6)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感觉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和心理评定等。

3.康复治疗康复目标:预防并发症,改善受损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康复时机: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进行。

(二)恢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1-2周,相当于brunnstrom 分期1-2期,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体位与患肢的摆放;偏瘫肢体被动活动;床上活动;物理因子治疗;传统疗法恢复早期,又称为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患者从患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患者能主动活动患肢,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

1)床上与床边活动2)坐位活动3)站立活动4)物理因子治疗:5)传统康复疗法6)作业治疗:7)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 8)言语治疗恢复中期:发病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 3-4期: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下肢治疗性活动;作业性治疗活动;认知功能训练恢复后期:一般指发病后4-6个月,相当于4-6个月,相当于brunnstrom 分期5-6:上肢和手功能训练;下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心理治疗;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肩锁综合征表现为肩痛、肩部运动障碍、手肿痛,后期出现手部萎缩、手指关节痉挛畸形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部运动受限,局部有肌萎缩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明显凹陷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破坏,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第三章颅脑损伤1.颅脑损伤(TBI):指头颅部、特别是脑受到外来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部损伤。

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又称脑外伤(BI/BD)。

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生命体征的改变;眼部征象;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脑疝3.主要类型:(1)脑震荡(2)脑挫裂伤(3)弥漫性轴索损伤(4)原发性脑干损伤(5)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1)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全面评定项目(1)医学方面;(2)感觉运动功能;(3)功能状态;(4)认知 / 交流 / 行为方面;(5)心理学方面;(6)社会方面。

2)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评定:主要依据昏迷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创伤后遗忘(PTA)持续的时间来确定(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四列项目、实验、患者反应、评分评定项目:见表计分:3 ~15分;≤ 8分属昏迷,≥ 9分不属昏迷;得分越低,昏迷越深,伤情越重。

根据GCS计分及昏迷时间长短,颅脑损伤分为四型:轻型:GCS 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之内;中型:GCS 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6小时;重型:GCS 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特重型:GCS 3~5分。

3.盖尔维斯顿定向遗忘试验(GOAT):满分100,75-100为正常,66-74为边缘;少于66为异常。

一般认为达到75分才可认为脱离了PAT。

创伤后遗忘(PTA)是颅脑损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根据PTA时间的长短,将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分为以下四级:①PTA ﹤1小时为轻度;② PTA 1~24小时为中度;③PTA 1~7天为重度;④PTA ﹥7天为极重度。

3)认知功能障碍评定认知(cognition):是指人们认识与知晓(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认知障碍的评定主要涉及记忆、注意、思维及成套测验等认知功能障碍评定:①Rancho Los Amigos(RLA)认知功能分级;②认知障碍的成套测验: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评估内容:定向、专注、语言(理解、复述和命名)、结构组织、记忆、计算、推理(类似性、判断)。

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评定(LOTCA):评定内容:定向力、知觉、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检查,共20项测验。

③记忆功能的评定:记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应,对获得的信息的感知及思考(又称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三种。

评估量表:韦氏记忆量表(WMS) 、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 (RBMT),主要对具体行为的记忆能力、临床记忆量表(20-90岁)④注意的评定:注意:对事物的一种选择性反应。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使人们清晰地认知周围现实中某一特定的对象,避开不相关的事物。

根据参与器官的不同:听觉注意、视觉注意。

注意评定:视跟踪和辨认测试:视跟踪;形态辨认;划消字母测试;数或词的辨别注意测试;听认字母测试;背诵数字;词辨认;声辩认感知障碍评定(1)失认症的评定: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躯体失认症。

①单侧忽略:Albert划杠测、字母删除试验(Diller测验)、高声朗读测验、平分直线测验;②疾病失认;③视觉失认;④Gerstmann综合征:左右失定向、手指失认、失写、失算。

(2)失用症(是指患者因脑部受损而不能随意进行其原先能够进行的活动。

这一情况并非因肌肉瘫痪、感觉缺失、共济失调或理解障碍所造成,而是由于大脑皮质受损,导致皮质所储存的运动程序的提取出现紊乱,从而对其受到的外周刺激不能调动相应的程序予以问答。

包括结构性失用;运动性失用;穿衣失用;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5)行为障碍评定颅脑损伤特有典型的行为障碍:①发作性失控;②额叶攻击行为;③负性行为障碍6)言语障碍评定:①言语错乱:颅脑损伤早期最常见的言语障碍,答非所问但言语流畅,没有明显的词汇与语法错误,失定向:时间、空间、人物等定向障碍十分明显,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能配合检查,且意识不到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②构音障碍;③命名障碍;④失语。

失语症分型:运动型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失读。

情绪障碍评定:淡漠无情感、易冲动、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攻击性、呆傻(罗马数字分级8级)6.康复治疗1)康复治疗原则:早期介入、全面康复、循序渐进、个体化治疗、持之以恒2)急性期康复: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即呼吸、心率、血压稳定,特别是颅内压持续24小时稳定在2.7kPa(20mmHg)以内。

康复治疗目标:防治各种并发;提高觉醒能力;促进创伤后的行为障碍改善;促进功能康复。

3)恢复期康复:急性期过后,生命体征已稳定1~2周后可开始,3-6个月为恢复的最佳时期。

康复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6)后遗症期康复康复治疗目标:使患者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学会用新的方法来代偿功能不全;增强患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回归社会;第四章脑性瘫痪康复1.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功能异常。

3.康复时机: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4.临床特点: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5.脑瘫的分类(1)按临床表现: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单、双、三肢、偏、四肢瘫。

1)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主要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类型。

可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3)强直型: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