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
2NH3 + 4H3BO3=(NH4)2B4O7+5H2O
第13页/共72页
④ 滴定 待吸收完全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蓝绿色→灰红色
(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
第14页/共72页
2、操作方法 (1)样品消化
瓶口不能对着人
先小火炭化,无泡沫 后,加大火力,液体 变蓝绿透明,继续加
第22页/共72页
④ 消化完全后要冷至室温才能稀释或定容。所用试 剂溶液应用无氨蒸馏水配制。
热微沸30分钟
盖上小漏斗
样品+0.5g硫 酸铜+10g硫 消酸化钾终+点20mL 浓硫酸+玻珠 数粒
45度角
第15页/共72页
消化炉
第16页/共72页
氨全部蒸出后,提 离页面,蒸馏水冲 洗,继续蒸馏1min。 奈氏试剂检验
50mL,40g/L 的硼砂以及混 合指示剂
第17页/共72页
70-80mL, 400g/L氢氧化 钠溶液
2H2SO4 +C =2SO2+ 2H2O +CO2 二氧化硫使氮还原为氨,本身则被氧化为三氧化硫, 氨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留在酸性溶液中。
第9页/共72页
❖加入硫酸钾的作用是:提高溶液沸点而加快有 机物的分解(3380C 4000C)
K2SO4+H2SO4=2KHSO4 2KHSO4=K2SO4+H2O↑+SO3 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否则消化体系温度过高,又会 引起已生成的铵盐发生热分解而造成损失: (NH4)2SO4=NH3↑+(NH4)HSO4 2(NH4)HSO4=2NH3↑+2SO3↑+2H2O 除硫酸钾外也可加入硫酸钠,氯化钾等盐类来提高沸点, 但效果不如硫酸钾。
第11页/共72页
② 蒸馏
在消化完全的样品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使呈碱性, 加热蒸馏,即可释放出氨气 (NH4)2 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蒸馏时碱性反应完全指示:变深蓝色或产生黑色沉淀
第12页/共72页
③ 吸收
用硼酸溶液,并加入混合指示剂,硼酸呈微 弱酸性(Ka1=5.8X 10-10),与氨形成强碱 弱酸盐
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 荞麦,青豆,鸡蛋等为6.25,花生为5.46,大米为5.95, 大豆及其制品为5.71,小麦粉为5.70,牛乳及其制品为 6.38。
第3页/共72页
四、蛋白质分析的重要性
• 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 • 优化食品配方 • 述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C:50-55% N:15-18% O:20-25% H:5-7% S:0.2-0.3% 微量元素:P、Fe、Zn、Cu
二、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第2页/共72页
三、蛋白质系数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 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 量为16%,即一 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 (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装有消化液; 加入氢氧化钠 后要求颜色变 为深蓝色或产 生黑色沉淀
奈氏试剂——〔Nessler试剂,K2(HgI4)〕
检验NH4+离子,遇铵根,离子析出黄色或红棕色 沉淀。
配制方法1: 3.5 g KI + 1.3 g HgCl2 溶于70 毫升水。 加30毫升4 mol/L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必 要时过滤,并存于玻璃瓶中盖紧口。
包括消化、蒸馏、吸收、滴定四个步骤。
第8页/共72页
① 样品消化
2NH2-(CH2)2-COOH + 13H2SO4→(NH4)2 SO4+6CO2+ 12SO2 + 16H2O
浓硫酸的作用: 脱水作用—使有机物脱水并碳化为C、H、N 氧化作用—将有机物炭化后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硫酸 则被还原成二氧化硫
第10页/共72页
❖加入硫酸铜的作用
催化作用: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 2CuSO4 → Cu2SO4 + SO2↑+ CO2↑ Cu2SO4 + 2H2SO4 → 2CuSO4 + 2H2O +
SO2↑ 此反应不断进行,待有机物被消化完后,不再有硫 酸亚铜(褐色)生成,溶液呈现清澈的蓝绿色。 消化完全指示:蓝绿色;
第19页/共72页
滴定前
滴定终点
同时做一试剂空白实验,记录空白滴定消耗盐酸的体积。
第20页/共72页
改良式定氮蒸馏器
半微量定氮蒸馏器
第21页/共72页
注意问题:
① 加入样品不要沾附在凯氏烧瓶瓶颈; ② 消化开始时不要用强火,要控制好热源,并注
意不时转动凯氏烧瓶,以便利用冷凝酸液将附 在瓶壁上的固体残渣洗下并促进其消化完全; ③ 样品中若含脂肪或糖较多,在消化前应加入少 量辛醇或液体石蜡或硅油作消泡剂,以防消化 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
第6页/共72页
一、凯氏定氮法
➢ 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 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
➢ 此法的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由于样品中含有少 量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如核酸、生物碱、含氮类 脂、卟啉以及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
第7页/共72页
(一)常量凯氏定氮法 1、原理
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 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 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 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 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配制方法2:溶解11.5 g HgI2 + KI 10 g于适量少许 水,后加水稀释至50 ml,静置后,取其澄清液,弃去 沉淀,储存于棕色瓶中。
第18页/共72页
(3)滴定
①用4%硼酸吸收,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指示 剂用混合指示剂(甲基红-溴甲基酚绿混合指示剂) 国标用亚甲基兰+甲基红。
②用过量的 H2SO4 或 HCl 标准溶液吸收,再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酸液,用甲基红指示剂。
总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第4页/共72页
五、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利用蛋白质共性的方法
凯氏定氮法 杜马斯法
利用特定氨基酸残基法
福林酚法 染色法
第5页/共72页
第二节 凯氏定氮分析法
蛋白质测定方法
凯氏定氮法 双缩脲法
紫外吸收法 福林-酚试剂法
水杨酸比色法 近红外光谱法
折光法
旋光法
➢ 目前蛋白质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