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改善

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改善

技术人员激励的困惑
M公司技术系统现有各类技术人员250余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31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0%。

迄今已对技术系统投入3亿多元,如今技术系统已拥有近20套焓差室、2个热平衡室、CAD中心、噪声测试室、振动及应力分析实验室、跌落运输实验室等和1个从事新产品试制试产的中试分厂。

另外,还拥有各类安全实验室,可以进行CCEE、UL、CSA等安全认证的绝大部分实验,其中CE、GS认证实验报告已取得德国莱茵公司认可。

M公司的研发理念是争创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使技术创新成为M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03年经过M公司重新整合技术体系后,部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如何实现研发能力全新突破对于美的制冷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保证技术系统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机制,所以M公司人力资源部一直在对技术系统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技术系统最初的薪酬结构是由岗位工资、项目薪资以及一些专项奖励构成,其中岗位工资按照月度发放,项目薪资每半年度发放一次,专项奖励则根据实际情况半年或者一年发放一次,所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小。

从技术人员的总收入来看,在同行业中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但是由于总收入中的项目薪资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是半年度发放,所以技术人员的月度岗位工资与同行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在招聘技术人才方面,薪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聘效果,所以M公司人力资源部经过认真的分析调研后作出以下改进:
措施一、调整薪酬结构,提高技术人员月度收入,在招聘技术人才方面提高公司薪酬竞争力。

1、保持公司对技术系统工资支出总额的相对稳定(含岗位工资、项目薪资及
其他奖励),保证各系统技术人员年度平均收入的相对稳定,对部分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在实际发放过程中予以平衡与调整;
2、在技术人员的总收入中适当提高月度收入比重,以提高技术人员薪酬的整
体竞争力(在招聘及留人等方面会起到一定作用);
3、技术人员月度收入部分浮动,同月度工作绩效进行挂钩,以强化对项目过
程的考核与激励;
改进措施出台以后,虽然缓解了部分在招聘方面的压力,但又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因为措施一实际上是把项目薪资的一部分作为月度奖金发放,基本上每位技术人员都根据自己的岗位薪资的高低,每月会领到一些奖金,但这样做就把半年度发放的项目薪资额度减少了,所以在年底发放项目薪资以后,很多技术骨干纷纷提出意见,说他们的项目薪资比往年减少了很多,而且年度总收入减少了一些。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因为以前在分配项目薪资时各部门都会侧重于激励技术骨干,因此技术骨干的项目薪资分配的较多,整个技术系统技术人员所得项目薪资的水平差距较大,但是经过措施一调整后,项目薪资的一部分作为月度奖金发放,很难拉开差距,而且在年底项目薪资发放时由于发放总额的减少,分配差距也随之缩小,所以就造成了少量技术骨干总收入会降低的现象。

然而技术骨干是技术系统的主力研发人员,掌握着公司的核心技术,也是能否提升整体研发能力的关键人员。

针对这种现象,M公司人力资源部由提出了第二步改进措施。

措施二:建立技术职称晋升通道,并将技术职称与岗位工资挂钩,同时明确项目薪资计算方式,使技术人员薪酬制度进一步透明化。

主要措施如下:
1、岗位工资采取年薪制,年薪由基本工资和月度奖金构成,并严格与技术职称
挂钩,向技术人员公开技术职称评选方式及与薪资的挂钩方式;月度奖金主要依靠月度考核由直线经理进行分配。

技术职称评选时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严格按照技术人员总数控制比例,技术职称每年由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定
一次。

2、项目薪资依靠半年度或年度的项目考核进行发放,在项目立项时由技术评审
委员会评定每个项目的难度系数及投入工作的总工作时间,项目薪资计算公式如下:
项目薪资=标准薪点×(难度系数×批准投入的总工作时间)×单个开发项目考核系数
其中项目薪资的标准薪点由人力资源部根据项目薪资预算及公司经营状况确定,技术系统负责提交∑(难度系数×批准投入的总工作时间)作为参考数据。

如果这种措施得以实施,就会将技术人员的薪酬透明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争取开发科研项目,开发的项目越多,难度越大,最终的到的项目薪资就会越多。

而且开发的项目越多,自己的能力就会提升的越快,在技术职称评选方面的竞争力就越大,年薪也会随之增长。

但是当这个措施提交到技术系统讨论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技术系统的管理人员提出如果这样做的话,在每年项目分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家都挑一些时间长,难度大的项目去做,而一些基础性开发或辅助性开发项目将无人去做,领导对技术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而且这样做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核算项目薪资。

因此M公司人力资源部又提出了第三步改进措施。

问题:1、如何在保证薪酬政策的透明性的同时,保证人员管理的可控性?
2、如何在不大量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使目前的激励机制激励效果最
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