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主要政策法规文件2、主要规程、标准3、主要安全施工规程4、工程通用规范3施工工序总体安排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工程量,现场将投入三个专业施工队,负责基础施工和组塔、架线施工,由于本工程是单回线路组成,因此现场将首先集中力量完成基础工程的施工工作,然后按照线路计划安排,分别完成组杆塔、架线工作;组杆塔现场的施工布置和放线用的施工场地布置等工作,确保高效率施工。
1、施工任务划分⑴基础工程施工:1个施工队,负责全部现场120基杆塔的基础施工任务、基础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平整和修路,严格按照基础施工方案的进行施工。
⑵杆塔施工:基础工程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再由2个施工队2个作业组进行杆塔组立工作,包括施工场地平整、布置、临时地锚的埋设,以及组塔施工工器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杆塔施工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
⑶架线施工:根据计划安排,组成2个架线施工队伍完成28.2千米的架线工作,包括清障、搭拆跨越架、挂滑车、展放导地线、紧线、附件安装等工作。
2、施工部署调整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根据各施工队的进度、工程量、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整个工程或各控制段的施工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做到经济、合理、高效。
3、主要工序施工流程主要工序施工流程图4铁塔基础工程一、路径复测1、首先核对设计单位的杆塔明细表,平断面图与现场是否相符,路径复测完毕无误后才允许进行塔位分坑。
2、凡是实测值与设计值的误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应会同设计人员进行复核,查明原因。
二、施工基面的测量1、施工基面一般应由塔位中心桩桩顶计算,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以由中心桩所在地面处计算。
施工基面是由设计给出的杆塔坑开挖深度的起算基准面。
施工基面通常是降低地面、开挖平基的依据。
为了准确地基面开挖范围,在分坑前应钉立出施工基面标桩。
如图一所示,其步骤是:1)钉出杆塔中心桩Z2的前后左右四个辅助桩A、B、C、D,四个桩距杆塔中心的距离应考虑基面降低不致挖掉为原则。
A、B桩与中心桩之间的距离应作好记录。
2)根据设计给定的基面标高测量并钉立施工基面标桩D、E、F。
3)降基面符合设计要求后,根据辅助桩A、B、C、D用经纬仪恢复中心桩Z2。
三、基坑定位,基坑开挖1、为防止基础坑挖错位置,在进行基坑操平之前,要再一次进行坑位检查,当发现坑位桩或辅助桩有偏差或松动时,应立即进行校正基础定位前复测各塔位中心桩之间的档距,转角塔转角度数。
2、复测结果与平面图及塔位明细表中的设计值必须相符,并严格按《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3-90)第三章施工测量及《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第五章线路测量执行。
复测无误后方可进行分坑工作。
3、在分坑定位时,应按线路转角方向,相邻档距大小确定转角塔拉、压腿方向位置,严禁出现拉压腿位置颠倒情况,转角塔基础中心桩位置应与施工图纸核实,是否进行中心位移,对基础顶面留有预偏的塔位,在水平桩放置时还应加以考虑。
4、分坑测量前应编制分坑尺寸明细表。
该表内容包括杆塔型式、基础根开、对角线及坑口尺寸等。
5、对于终端、转角等特殊塔型应根据设计图纸规定的中心桩位移值及位移方向进行分坑。
6、必须在路径复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分坑测量。
直线塔以线路方向为基准线,转角塔以二等分线方向为基准线分坑,根据附表分坑尺寸确定基坑两对角点,然后进行方坑确定坑口位置;(转角塔内侧为受压侧,角外侧为受拉侧)7、具体分坑方法如下:正方形基础的分坑,计算公式如下。
L1=0.707×(x-a)L2=0.707×(x+a)x---- 基础根开a---- 坑口宽度8、土石方开挖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人力开挖法施工,对于石坑允许爆破的采用爆破法施工,滚石、弃土处理:滚石、弃土要求堆放稳定或移出基础外,不影响塔基稳定,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9、基础的开挖:1)主柱部分开挖:基础主柱挖掘过程中为防止超挖,每挖掘0.5米,在坑中心吊一铅锤检查坑位及主柱直径。
2)基坑清理:基坑清理应由上至下进行。
清理好的基坑应及时进行浇制,如不能及时浇制,应采取防止雨雪或泥土等流入坑内的措施。
10、安全及注意事项:10.1回填应分层对称:防止造成一侧压力,出现不平衡,破坏基础。
10.2基础肥槽回填土,必须清理到基础底面标高,才能逐层回填。
严禁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水夯法”。
10.3土虚铺过厚、夯实不够会造成回填土下沉,而导致地面、散水裂缝、下沉。
8.4室内不得有杂物。
10.5装载机作业范围不得有人平土。
10.6打夯机工作前,应检查电源线是否有缺陷和漏电,机械运转是否正常,装置电开关保护,按“一机一开关”安装,机械不准带病运转,操作人员应带绝缘手套,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机械作业范围不得有人平土。
10.7回填土施工时,应注意上面脚手架、钢筋、模板等施工,防止高空坠落,伤及回填土施工人员,并且派专人负责巡视检查。
钢筋加工及安装4 施工准备4.1 技术准备:4.1.1审图:要认真核对图纸,对有疑问之处应及时和甲方、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以得到解决。
4.1.2由钢筋翻样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的施工规范进行翻样,钢筋配料单经工程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用于钢筋加工和绑扎。
4.2 材料准备4.2.1按照施工进度计划的需要组织钢筋进场。
4.2.2每批钢筋进场都必须具有出厂质量证明,并按规格分类码放整齐,离地200mm 以上,以免钢筋受到锈蚀和污染。
场地宜坚硬、做好泛水,使场地排水流畅。
4.2.3钢筋进场后要及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外观检验和进行分批复试。
每批由同牌号、同炉罐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重量不得大于60T。
4.2.4所有进场钢筋必须按照钢筋的检验状态即进场待检验、已检验合格、已检验不合格三种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4.2.5已检验合格的钢筋方可进行加工使用。
已检验不合格钢筋严禁用于工程上,并尽快做退场处理,同时要做好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
4.2.6垫块:塑料卡垫块。
4.3 机具准备4.4 现场准备:4.4.1所有机械必须搭防雨防砸棚。
4.4.2钢筋加工厂场地平整。
4.4.3电源准备:钢筋加工区设单独配电箱,一机一箱控制。
4.5 样板施工4.5.1坚持样板制,每道工序第一次施工。
4.5.2每层钢筋分项施工前,先进行样板施工,样板施工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按照交底操作。
5 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5.1 流水段划分5.1.1流水段的划分原则: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工期要求,施工现场场地情况,充分利用材料,合理利用施工机械,有效使用各项资源,以及便于施工管理等因素,详细划分施工各阶段的施工流水段。
5.2 钢筋加工5.2.1钢筋绑扎、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5.2.1.1钢筋绑扎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5.2.1.2钢筋加工允许偏差(mm)5.2.2钢筋的弯钩、弯折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注:1.d为钢筋直径;5.2.3对抗震要求的部位,箍筋的弯钩须作1350弯钩,箍筋的弯心直径除满足上表要求外,同时不得小于同构件主筋的直径,两个弯钩的平直部分相平行。
5.2.4钢筋调直:直径≤12mm的Ⅰ级盘圆钢筋,采用钢筋调直机调直;定尺直条钢筋,个别有弯曲者可用卡盘或扳手调直,不应用大锤敲砸,以防损伤钢筋。
5.2.5弯曲成型工艺:5.2.5.1划线:钢筋弯曲前,对形状复杂的钢筋,根据钢筋料牌上的尺寸,将各弯曲点位置划出。
5.2.5.2弯曲成型的钢筋形状应正确,平面上没有翘曲不平现象;钢筋弯曲点处不得有裂缝。
5.2.6钢筋切断、弯曲成型时,机械均由专业负责人操作,不仅操作技术要娴熟,而且要掌握弯曲成型中,各种弯曲角度的加铁及减铁情况。
各种弯曲角度必须成型准确,以利于钢筋的安装。
5.2.7切断钢筋时应将同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度进行长短搭配,统筹安排,应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减少短头,减少损耗。
5.2.8断料时应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中产生累积误差。
应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
5.2.9切断过程中,如发现钢筋有断裂、缩头或严重的弯头等必须切除。
5.2.10钢筋的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现象,长度应力求准确,允许误差10mm。
5.3 钢筋连接与锚固5.3.1钢筋接头形式的选择:5.4钢筋滚轧直螺纹施工5.4.1施工准备5.4.1.1凡参与接头施工的操作工人、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人员,均应参加技术培训;操作工人应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5.4.3.5.2钢筋应先调直再下料,切口端面应平整,不得有马蹄形或挠曲,应用砂轮切割机进行下料,要尽量避免钢筋端部的毛刺、飞边等缺陷,不宜用钢筋切断机进行下料,严禁用气焊割断下料。
5.5钢筋绑扎与安装5.5.1施工准备5.5.1.1成型钢筋:钢筋进行现场检验合格,成型钢筋符合配料单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
5.5.1.2绑扎钢筋前应检查钢筋有无锈蚀,保证钢筋无锈蚀后才能运至绑扎部位进行施工。
5.5.1.3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是否正确。
5.5.1.4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控制线。
5.5.1.5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处理。
绑扎施工前将下层伸出的搭接钢筋调直,位移过大要求按1:6调整,并将铁锈、水泥浆等污垢清除干净。
5.5.1.6根据标高控制线检查下层伸出搭接筋处的砼表面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并将水泥浮浆和松散处剔掉,露出石子,然后清理干净。
5.5.2 钢筋绑扎操作工艺待施工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后,将钢筋半成品由加工区运至现场;构件绑扎要求:钢筋稳固,不松、不动、不脱扣、不丢扣、箍筋到位、横平竖直。
5.5.2.1 绑扎施工要点:5.5.2.1.1 绑扎前由工长进行交底,并要求操作工人牢记要点。
5.5.2.1.2绑扎要求:绑扎牢固、间距准确,钢筋的规格型号准确,使用部位正确,绑丝尾部宜朝向混凝土内部。
5.5.2.2钢筋绑扎5.5.2.2.1待放线完毕,并办好预检送监理检验合格后,将查对好的成型钢筋用塔吊运到基槽内,分部位按规格型号堆放。
5.5.2.2.2底板钢筋绑扎,绑扎时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绑扎的顺序进行,操作时要按图纸要求的间距划线、铺铁、绑扎、最后成型。
5.5.2.2.3钢筋的弯勾不要倒向一边,底板下层钢筋弯勾朝上,上层钢筋弯勾朝下按图施工。
5.5.2.2.5基础底板下铁钢筋采用100mm×100mm×40的砼垫块,间距间距800-900mm梅花形布置,来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侧面的垫块与钢筋绑牢,不应遗漏。
5.5.2.3 框架柱钢筋绑扎:柱钢筋绑扎工艺流程:施工缝(接茬)处理→钢筋清理→主筋接高→清理柱根杂物→画箍筋位置,套箍筋→钢筋绑扎→安放塑料垫块及上口定位箍筋→申报隐检并签证→转入下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