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海棠湾水系工程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单位: 三亚市海棠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三亚市海棠湾旅游度假区
建设内容及范围
建设范围: 南起铁炉港出海口、铁炉港, 北至藤桥东西河交汇处至出海口, 整个规划水系工程总用地面积: 18.061km2, 河道全长约26.942km, 其中水域面积: 13.035km2, 绿化面积: 5.026 km2。
水系内河航道常水位水深2.0m。
主要建设内容: 内河水系工程建设(包括主干河A及支河B、支河C、支河D、渠道的新开挖、拓宽贯通以及护岸)、藤桥河至出海口堤防工程及海滨沙坝防潮工程、铁炉港、龙江塘、指状湿地清淤以及护岸工程、控制性建筑物工程(泵闸工程的建设)以及景观绿化工程。
项目总投资267646.38万元。
环评编制单位: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项目环境影响和环保对策、措施
2.1 施工期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扬尘、燃油废气和底泥堆场的恶臭。
施工堆土扬尘的影响距离是50m, 道路扬尘影响距离是35~40m。
恶臭影响距离是下风向30m。
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可减缓其影响程度和范围。
施工期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
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影响距离是200m。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作业废水主要是清淤底泥在堆场产生的工程余水, 主要污染物是
SS, 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后排放, 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占地, 水土流失和对生物的影响几方面。
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 本工程总的水土流失量达到了608212t, 而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 水土流失量约6082t, 按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在未采取水保措施情况下, 工程属剧烈侵蚀, 而在采取措施情况下, 工程属于轻度土壤侵蚀强度水平, 可减少水土流失量60.2万吨, 可大大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 本工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的河道开挖、铁炉港龙江塘等疏浚以及水工建筑物的施工等等均会对河道内及湖内水生植物与其它水生生物等造成干扰, 破坏其生境。
2.2 营运期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本工程实施后, 对主干河及支河采取了疏浚、拓宽、新开挖以及护岸等综合整治措施, 新建了控制性建筑物(泵闸), 优化了原有河道断面形式与结构, 使河道过水断面加大, 水流更加畅通, 对水文情势有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实施后大大提高了河道行洪、蓄洪的能力, 满足了规划范围内的防洪要求。
防洪防潮工程实施后, 将全面提高海棠湾的防洪防潮排涝能力, 保证规划范围内用地的安全, 减轻汛期压力, 使其不受潮水的危害。
●工程建设对藤桥河片区影响分析
对于藤桥河两岸防洪, 按照方案, 2号路采用路堤结合防洪防潮, 2号路北侧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防洪堤, 保护椰洲岛不被侵蚀, 同时在离出海口300m内保持原状。
从泥沙运动分析表明, 出海口处于泥沙动态平衡状态, 过多人工干预将破坏沙坝平衡, 泥沙将寻找新的冲淤平衡点。
海棠湾海滩经过潟湖口门与藤桥河存在一定的泥沙交换, 但泥沙并不在口门处形成永久浅滩, 而是存在洪淤枯冲的季节变化, 因此洪季河口水位抬高的影响较小, 且洪季潮汐动力较弱, 潮位相
对较低, 对藤桥河口水位抬高不大。
总体上, 海岸泥沙输运对藤桥河口泄洪影响较小。
另外海岸泥沙运动对藤桥河口水量、流速基本无影响, 不存在因流速突然大产生对堤角的冲刷而造成防洪安全隐患。
因此, 工程建设后, 海棠湾泥沙输运对藤桥河口泄洪基本无不利影响。
由于泵闸1的口门离出海口较近, 仅600m左右, 枯水季节易受沿岸泥沙输送影响, 容易形成一定的淤积, 而且水体更新时从出海口向南引水, 少量泥沙
将被带入规划水系。
由于量少, 清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范围仅在泵闸内外河道约500m范围内。
●工程建设对铁炉港片区的影响分析
工程建成后, 将有部分藤桥河来水经过人工河道进入铁炉湾, 增加径流动力; 同时, 随着对铁炉港的清淤整治以及口门附近大量的养鱼网箱、虾塘的取缔, 将使口门更顺畅, 纳潮量也将增大, 从而动力加强, 有利于铁炉湾水体与
外海水体的交换和自净, 对铁炉湾水环境的改进和保持是有利的; 另外, 进行
水体更新的时候, 正常的退水系统对铁炉港水域的影响范围较小。
●营运期管理区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运行过程中, 主要是管理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 其排放量较少, 近期
经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用于绿地灌溉, 远期纳入藤桥镇污水处理厂, 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运营期对声环境可能有不利影响的主要是泵站的运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类比排涝泵站, 泵房噪声源强(泵房内混响)为91 dB(A)左右。
经过室内隔声、减振等措施处理后, 不会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对周围声环境无明显影响。
●营运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运营期仅有少量管理区工作人员生活垃圾, 每日约38kg(13.87t/a), 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对植物: 工程的实施后, 将对沿线两岸的半红树林和淡水湿地植物产生影响, 它们会随着水体的盐浓度增加, 慢慢消失, 湿地植物群落优势植物种类和伴生种都会发生更换。
由于这些植被的物种多为常见种, 多是莎草科植物和水浮莲等, 整体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是很大, 只是会重新建立起新的咸水湿地生态系统。
建议保留小龙江塘的淡水系统, 以保留塘内的淡水水椰, 该物种是中国当前仅在小龙江塘分布的种类, 希望一定要加强保护。
由于该植物种类是第一次发现, 还没有办法了解它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而且种群很小, 面积不到30m2, 只能加强保护, 因此, 本评价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设计中, 要采取工程措施, 保留小龙江塘的淡水系统, 不能让海水进入小龙江塘。
若不能保留淡水系统, 则建议保留水椰一半, 另外一半水椰另行选址迁移; 考虑对水椰逐步进行盐度驯化, 若该种类水椰能驯化成功, 也不失为一种未来在海棠湾水系中移植种植红树的一种选择。
同时评价建议把村庄植被纳入整体绿化景观的考虑范畴内, 以加强海棠湾特色绿化景观的建设。
对水生生态系统: 但由于整个海棠湾水系在工程实施后, 水质由咸淡水——淡水系统变为咸水系统, 这将使龙江河以及大龙江塘内淡水生物种类慢慢消失, 而海水生物种类将不断增加, 而铁炉港内水生生物种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对红树林: 工程运营期引入海水后, 区内水系的水文以及水质发生改变, 将由原来的咸淡水——淡水系统变为南北贯通的咸水系统, 工程实施后, 从藤桥河出口引水不会造成铁炉港海水盐度的明显升高, 对铁炉港红树林的生长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而在藤桥河河口附近零星分布的红树林将被砍伐, 需要按规定报市林业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单位, 逐级审批, 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2.3 拆迁安置影响分析
本工程共拆除各类房屋总计约17350m2, 其中住宅15755 m2, 临时建筑462 m2, 牲畜房舍1136 m2; 共涉及拆迁户数约117户。
主要集中在海丰村、椰林村、庄头村、大灶村、林旺村、龙海村、龙坡村以及铁炉港村。
拆迁安置方案除按照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海棠湾旅游度假区用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方案》(三府[ ]107, 详细内容见附件)执行外, 对于方案中未考虑到的部分要严格按国家、我省及三亚市政府有关文件的内容进行。
采取上述措施后不会给居民生活水平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2.4 公众参与
本工程建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由南到北约长度26.942km, 总体来讲, 作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本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大多数公众的支持, 85.3%的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是持支持态度, 认为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当地防洪排涝能力, 减少洪灾的发生; 但希望建设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点:
(1) 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合理安排施工工期, 缩短施工时间;
(2) 本项目的建设将占用部分的农田, 由于部分村民的水田经常遭受洪灾, 这部分村民希望农田能被征用, 如龙海村、龙江村等; 有部分收成较好的村民不太愿意农田被征用, 其主要原因认为赔偿太少; 总体来说, 会涉及占用农田的村民希望能够得到合理的赔偿;
(3) 因本项目的建设会导致搬迁的村民, 希望能够以独家独院的形式给与安置, 希望有自己的院子, 能够种菜、养花来发展一些庭院经济;
(4) 公众希望合理的赔偿外, 希望政府以及建设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即希望失地后也能有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
(5) 希望在整个海棠湾的开发建设中,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工作。
2.5 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 要制定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 不需要的泥土, 建筑材料弃渣应及时运走, 不宜长时间堆积;
②运输车辆加蓬盖、装卸场地在装卸前将先冲洗干净, 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