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有效的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有效的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有效的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扎实高效的本色语文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 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课改进行了十多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
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

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
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主题思想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当然,分析不宜多而杂,更不能变成繁琐分析。

所以,分析要适时,不宜处处分析,尽可能以读或其他个体的言语实践取代。

再者,由于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

总之,分析和综合要交替使用,分析是在综合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在整体背景上的分析,分析之后又必须回到整体。

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错误的言行也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普遍肯定。

我们说,赏识学生是必要的,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必要的;愉快学习是必要的,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更是必要的。

当前,尤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决心、恒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韧性和知难而进的精神。

平凡、真实、快乐地生活正是人们对自身解放的吁求。

冷静思考着这个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真理,朴素地追问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希望,让我们
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难道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希望吗?
一、平平淡淡教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本源)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平淡为真。

返于自然之色,归于纯净无欺。

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平淡致静。

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糜,不求浮华。

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

即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欧阳修)。

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

平淡之中,有时也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有时也会峰回路转,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

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

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

又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可见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二、简简单单教语文(点面结合,一课一得)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的课。

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

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了起来,也不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关系、联系很多和什么“结合”、与什么“统一”很多,结果把自身也“综合”掉了、“‘统一”掉了,使语文本体淡化了,削弱了,甚至销溶了。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画面太多、音乐太响)。

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

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
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

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

再次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言其少也、精也。

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

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炼,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

当然也要求学生的问答简明扼要。

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

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
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

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

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扎扎实实教语文(语文味道,语文意识)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

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当前,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

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
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

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迂有错误要及时矫正,迂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

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也不要虚晃一枪,虚以应付。

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撚”,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

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实,不是僵硬死板,应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使语文教师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四、轻轻松松教语文(快乐语文,享受语文)
当前语文教学,师生都感到负担重。

为何老师负担重、不轻松、不开心,有教育体制的制约,尤其是考试制度的羁绊,也有学校自身的问题。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挤得满满的,填得死死的,作业多多的,哪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堂课而言,也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地牵着学生走,学生匆
匆忙忙地跟着教师跑。

我认为,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要留下空白,留有弹性。

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

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使全班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都能自由选择,自主发挥;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性。

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学生阅读文本,是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要鼓励探讨多元结论。

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我们要理性的认识到:任何课堂,该改变的将会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只是训练,沉闷的课堂氛围,被动的学习模式-----不应变的永远不变:回归本源---魔王语文来时路;强化预设---熊藏万壑凭吞吐;趋向简洁---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注重细节---滴水之功,可藏大海。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与时俱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