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稿摘要: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的说课。

关键词:乙酸;建构主义;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特色六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学设计理念:首先我先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我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要素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要素对要求必须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

而交流要素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要素”: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将紧扣建构主义理论的这四大要素来进行我的设计。

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知道乙酸的结构、官能团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它的用途。

一、说教材1、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本节课是继上节课介绍的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之后,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另一种典型的有机物代表-乙酸。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乙酸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的密切相关。

乙酸是紧接乙醇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乙醇,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为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因此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官能团决定同一类有机物化学性质”的思维,进一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为选修五学习羧酸这一类有机物打下基础。

而本节内容它其实以初中所学乙酸的用途为知识增长点;而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烃类以及乙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地位与作用,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②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证明乙酸酸性的实验设计及探究酯化反应,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②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推理,培养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运用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②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解决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两大解决方法。

首先,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质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双向思维来学习乙酸,在实施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乙酸的酸性性质实验推测乙酸的结构,继而通过展示乙酸的结构模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乙酸的官能团,再由结构进入到乙酸酯化反应的学习,这样既起到学习乙酸的结构的目的,又可以牢牢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

我们知道化学学习其中一个特性是以三重表征为工具,即将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者有机结合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时,我将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进行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在学情分析上,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一学生,在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学完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心理特点上,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另外,对于乙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说教法学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

建构主义同时又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对比学习、多重联系策略,利用已知建构新知,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因此,我以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指导、以情境、协作、会话、依据、意义建构,在结合建构主义中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我的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分为三大环节,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导学,以及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杜康酿酒的典故来创设情境,说明醋的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醋,提问学生“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入乙酸。

第二环节:新课导学,获取新知在新课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乙酸的物理性质:在乙酸的物理性质上,我向学生展示无水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而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不完整的,这时我再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并且介绍为什么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不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乙酸的酸性:关于乙酸酸性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两个提问,再结合生活实例来完成我的教学。

首先我抛出第一个问题:乙酸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学生知到道乙酸具有酸性。

紧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乙酸的酸性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药品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小组汇报所用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乙酸具有酸性。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对乙酸的酸性强弱进行探讨,将乙酸和熟悉的盐酸、碳酸进行比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乙酸具有弱酸性的结论,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

接着联系生活,展示醋酸除水垢的漫画,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对乙酸的酸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乙酸的结构:紧接着,我提出疑问:乙酸为什么有酸性,乙醇则没有呢?接着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与乙醇的比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乙酸的酸性是由它的官能团羧基决定的,然后再向学生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使学生对乙酸的结构有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引发学生交流探讨,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从而突出重点。

第四部分乙酸的酯化反应接着我以两个生活实例,过渡到乙酸的另一大化学性质酯化反应的学习。

事实一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鲜美,事实二投影展示醋能解酒的漫画,这两个事实说明了醋能和酒反应。

接着,我组织学生带着什么是酯化反应,以及它的特点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第75页-76页酯化反应实验后,引导学生思考做酯化反应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之后我提出问题酯化反应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乙醇,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很疑惑,而自己亲身动手做过的实验,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所以这时,我将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酯化反应。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探究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

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后,我再进一步提出疑问:酯化反应脱去了水,所脱去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从哪里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分析乙酸在酯化反应中断键的位置,从而使学生学习到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动画来展示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说明酯化反应的原理,证明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去羟基,醇去氢,这样可以直观德描述酯化反应的机理,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反应的实质。

接着我再投影展示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运用从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三重表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部分 乙酸的用途: 在研究性质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乙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记录和学习。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六、说教学特色本教学设计的特色体现:(1)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乙酸的相关知识点,本节课我采用双向思维来学习乙酸,引导学生从乙酸的酸性性质实验推测乙酸的结构,再由结构进入到乙酸酯化反应的学习,贯彻了有机化学学习模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3)我以化学学习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三重表征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2] 人教版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5-76[3]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12H 4O 2[4]马学敏.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说课稿[J].西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29-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