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点轴开发模式可发挥城市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能 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 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达到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增长的局面
灰色区域理论
背景
世界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空间形式
大都市外围区域出现城乡交错带 一些发达的区域,出现了中小城市强劲发展的势头 景观上,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虽位于农村地 区,但同城市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城市性质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
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空间形式不
应是方格状而是放射状的,是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网络 在地表的重复覆盖
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 进扩展的客观要求,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口密度高、非城市行为力量强、工业扩散为主要动力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结构的调整 大城市结构重组效应
城乡结合部成为空间变动最为激烈的地区
区域结构和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值,对消费结构起到引导作用 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 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交通网络条件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
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
地表是均质的空间,社会经济客体呈“有序无组织”状 态 分布,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
点、轴同时开始形成阶段
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 动态增长时期
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
社会经济演变迅速,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区域资源 开发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效应差异理论(缪尔达尔)
回流效应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本区域资金、劳力和 原材料,削弱本区域的某些发展机会,从而对本区域的
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扩散效应
核心-边缘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即向心
倒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即离心扩散效应)来解释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与增长极理论的 机制解释有许多类似之处
空间扩散方式
哈格特受物理热传导三种方式的启发,将城市之间、
城市与所在区域间的空间作用划分为三种类型方式:
对流 传导 辐射 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有形的物质传送 各播,效益不断放大
空间扩散的方式的类型 周边式扩散
中心向四周 墨渍式扩散 最简单和最自然
等级式扩散
中心向同级或次级中心 跳过相邻地区
点轴式扩散
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延伸
跳跃式扩散
跳跃式
中心向指定地点非常规的集中
发展极式扩散
中心向辐射较弱地区
带动式
反磁力式扩散
中心点外围地点
人为诱导
点轴式扩散
含义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 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有较强的经济吸引 力和凝聚力 “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 形 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或成为“开发轴线”、“发 展 轴线”。一般是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市周围地区、大城市间的发展
走廊及高度发达的农业地区
与大都市连绵带中的空隙地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人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区域产品及原材料增 加,技术改良加快,就业机会扩大,从而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 增长
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
系,发现了一种累积因果循环关系,回流效应总
是大于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
下,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负,贫困地区相对越
来越穷的现象。 通过一定的空间政策(国家干预)在区域 相互作用中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展效应,以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
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要素长 期自组织过程的结果,空间结构重新恢复到”均衡“阶段。 在 这个阶段中,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有高效率,但人口增长和 经济增长却不是高速度。
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 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理论依据
第七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
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弗里德曼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完整的空 间系统
核心区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边缘区(影响区) 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
初级阶段
控制与依赖 带动、影响和促进
发展阶段
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
核心区的革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