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及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及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及思考王飞兵(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摘要: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还用实例说明了在教学,任务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弱化学习难点;任务的设置应兼顾实效性与灵活性,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应用;任务的设置兼具探究性与延续性,让学生学有余味.关键词:任务驱动;实效性;探究性;延续性“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长期以来,数学都是以“冰冷”的面孔示人,缺少生动的互动,致使部分学生不理解数学学习的目的,加上数学固有的学科特点,更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缺少学习数学的激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适用于数学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摈弃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灵活地进行任务的设置,可根据新授课、活动课等不同的课型进行调整,而且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各环节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并在后续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调节.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进行教学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的基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教师据学情设计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呈现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之后,教师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基础,将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成,先独立分析,有困难时,可加入小组合作,期间教师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可以全面提示,也可以个别指导;基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主导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从“任务”完成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方面加以反思、从“任务”内容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拓展,举一反三,置学生于学习的前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大框架内达成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其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1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在新授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授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数学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讲授新课,基本上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间穿插一些课堂提问,而提问时,成绩好的学生多能做到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这样,为了保证课堂容量,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基本趋于稳定,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始终置学生于主动学习的境地,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能让学生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案例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于“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画函数图象,然后讲解该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特点,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式.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归纳,更不利于通过自主学习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可以将本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图2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表1本节内容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能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将学习内容分解为A,B,C,D,E,F六个小任务,学生由浅入深依次完成这些任务,同时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作相应的小结,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就基本上概括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最后一个任务是学生自我评价,小结任务完成后的感悟,这比传统的课堂小结更有针对性、更加真实、更具实效性,再辅以教师从学习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的提升,教学效果将更好.2. 在活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一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课或课题学习,这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既密切联系本章知识,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相当重要.而许多教师并不是很认真的对待活动课,有的以自己讲代替学生活动,有的干脆就跳过不讲,错失发展学生能力的好机会.在活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学数学”与“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增强学习的信心,能更好的发挥活动课的功效.案例2探索几何图形的形状与重心的关系.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这一章后,教材安排有“探索几何图形的形状与重心的关系”这一节的活动课.教师若以讲述代替活动,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使学生去了宝贵的动手实践机会,更是丧失了弥足珍贵的使学生亲近数学、改变数学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形象的机会,背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可在准备好教具的情况下,用“任务驱动”法将本节内容的教学设置为几个小任务与反思,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任务,在反思中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任务设置及意图如表2.表2事实证明,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强于教师“一言当”式的教学模式.几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这些知识的学习时,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解开学生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推理、去归纳,充分给予了学生“悟”的机会,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达成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三、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的教学目标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等.所以,教师在将学习内容“任务化”的设计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单一的从知识层面考虑,而要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1.任务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弱化学习难点设置任务要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获得新的成长.因此,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要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指导完成任务时,也要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启发,使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得更多的感悟;弱化难点,使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努力思考与动手实验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案例3 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已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它与矩形、菱形的关系设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对矩形、菱形的性质、判定的归纳.①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④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任务资料二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是中心对称图形.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要求学生利用任务资料一、二所给的信息,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任务1.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任务2.猜测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证明.任务3.猜测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证明.任务4.猜测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证明.“只有学生自已通过探索、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这比老师分别讲授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更具教学实效.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新教材改革后,教材弱化了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少了许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更应该在任务的设置中环环相扣,增强逻辑性,同时分化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本例中,四个任务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很好的辅助学生完成本章知识的自我构建.若是去掉任务1,学生就不能条理清晰的完成下面的任务,若由任务1直接过渡到任务4,则会使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较大跨度,偏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断层,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对任务4失去信心,达不到教学的目标.2.任务的设置兼顾实效性与灵活性,以利于学生的深层理解与应用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若学生对所学知识仅停留在“学”的层面而不会“用”,则失去了数学学习的意义. 通常,巩固练习都是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就能想到用本章的知识解题,因此,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学中应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促使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理解与反思,并学会灵活运用.案例4 相似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在复习相似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可因地制宜的设置开放型任务:利用已有的工具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工具有卷尺、平面镜、标杆、直角三角板、铅笔、测角仪.具体任务设置如下.任务1:选用卷尺完成任务.任务2:选用标杆、卷尺完成任务.任务3:选用平面镜、卷尺完成任务.任务4:选用铅笔、卷尺完成任务.任务5:选用测角仪、卷尺完成任务.此任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灵活性:任务1要求学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身高及相似原理解决;任务2要求运用相似原理解决;任务3整合了物理学科的平面镜成像原理与相似知识;任务4可用手拿一支铅笔保持竖直,眼睛通过铅笔两端正好看到旗杆两端,测量出眼睛到旗杆距离、眼睛到铅笔距离、铅笔长度即可利用相似得出旗杆高度;任务5要求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学生若能按预设完成这些任务,则不仅能增进对相似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单一的例题复习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4.任务的设置应兼具探究性与延续性,让学生学有余味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探究性,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同时,任务的设置要考虑到知识的延续性,学生思考的问题不能止于课本内容,特别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适当的拓展,让他们有后续学习的欲望与空间.案例5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22.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后,我们可以设置学习任务.任务1:解方程2540x x -+=,求出两根和与积并与方程的系数进行比较;任务2:猜想20x px q ++=的两根与系数的关系;任务3:解方程22310x x -+=,求出两根和与积与方程系数的关系.任务4:猜想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12,x x 与,,a b c 的关系.任务5:利用求根公式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方程内容中重要的知识点,但新教材弱化了这一内容,笔者不认同这一观点,事实上,在后续学习中,很多内容的解决都要用到这一知识;而且,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一规律,对这一知识的探究并不困难,整个任务的设置可分为3部分:任务1与任务2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任务3与任务4是在上两个任务的提示下引导学生探寻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任务5将规律一般化,并要求学生用求根公式证明,有一定的探究性,同时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该任务设置在学生完成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学习之后,连接紧密,顺畅,是所学内容的自然延续,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的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适当的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精心的设置教学任务,充分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习潜能,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参考文献:[1]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3]薛红霞. 问题设计中常见的不恰当现象及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10(3)作者简介:王飞兵(1978-),男,浙江台州人,中学一级教师,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师,主要研究中考复习指导、中考试卷评析及竞赛辅导、教学研究.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10.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