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高扬,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教学重点难点:宋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文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与爱国主题的史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剧、说话等通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
宋代的理学家,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
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作用。
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许多学者型的作家。
学术修养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同时,宋代诗文中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大发宏论。
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诗中议论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后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刷新政治振兴国家。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多有忧念国计民生之样豪壮狂傲。
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加之党争激烈,文人著文作诗,顾虑潇洒浪漫的气息。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国主题格外重视。
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
此后每当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称颂的历史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出现了有机融合。
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
他们在热情参政的同时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个体意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诵经等外部事功。
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
宋儒更加重视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
“以俗为雅”,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实现了宋诗对唐诗的新变。
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活优裕,享乐成风。
宋词的兴盛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
适应市民需要的说唱词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
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分工。
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的方向发展,文风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
宋代古文空前普及,作家队伍日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达到了巅峰地位,前第一章宋初文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宋初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西昆体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西昆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教学内容:宋初文学尚未取得足以与前代相媲美的成就,但它在沿续五代文风的同时也已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王禹偁是宋初散文成就较高的作家。
他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关心国家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等均为其散文名篇。
王禹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他尊韩、明道,把道统实践上又比较薄弱,且为文艰涩难读,所以影响较小,不足以改变风气。
柳开之后,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古文。
虽然响应者仍然不多,但却成功地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宋初的复古思潮及王禹偁、柳开、穆修等人的创作,显示了古文运动酝酿期的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他们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自觉学习白居易的诗篇,如《畬田词》、《感流亡》、《秋霖二首》、《对雪》、《村行》等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人中独树一帜。
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第三节宋初的晚唐“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北宋初年,诗僧诗集》,已佚)。
九僧皆师承贾岛、姚合,崇尚苦吟,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作清苦工致,精于雕琢,时有警句出现,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林逋诗的主要十分著名,如《山园小梅二首》。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主。
寇准一生功业彪炳,又遭谗贬逐,以风节著称于时。
其诗喜写山林之思,情羁思,感慨深切,但整体格调仍近于林逋诗。
第四节西昆体的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中,杨亿公然宣称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此外西昆集中偶有闺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
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西昆体的艺术缺陷: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西昆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河中得以自立。
西昆体衰歇的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二是诗歌艺术立作业思考题:1.宋初诗坛的“三体”是指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创作上各有什么特2.王禹偁的诗文成就如何?宋初复古思潮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3.从“五记”看北宋散文的特色。
参考资料:1.宋人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严羽:《沧浪诗话》对宋初诗坛的评述2.今人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3.今人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4.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西昆体的评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位,重点把握柳永对词的新变及柳词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诸家词的特点。
柳永对词的新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教学内容:北宋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的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柳永等人登上既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其中柳永的词最富第一节对五代词风宋初词人晏殊、欧阳修的词作,继承了五代确立的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晏殊为一代名相,一生平步青云,过着花团锦簇的贵人生活,诗酒是其生活的《踏莎行》、《玉楼春》等。
词的情感基调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如《破阵子》、《浣溪沙》“一向年光有晏词往往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欧阳修词的新变成份要多一些,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的革新主要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欧词的代表作如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等,题材较广,格调清丽。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其歌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第二节开拓词境范仲淹、张先等人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范仲淹在多年军旅生《苏幕遮》、《御街行》中所表现出的情柔语丽的词风,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张先一生流连风月,听歌赏舞,优游卒岁,他的词贴近日常生活,长于表现歌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二大影响。
王安石的词亦颇具开创性。
他的词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进而又转向对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等。
其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枝香·金陵怀古》被推为登临的绝唱。
第三节柳永词的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仕途坎坷,穷愁潦倒,晚年步入仕途,填词度曲是其一生心血之所在。
柳词代表了宋词的一种新变。
柳永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调,使词面向市民大众。
柳词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定风波》“自春来”;有些“万恨千愁”;另一些词又表现了城市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如的色情描写。
此外,柳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笛家》等,这类作品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柳永“工于羁旅行役”,善于描绘洒江天”是他的名作。
柳词中还有一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篇章,如《鹤冲天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表现了宋词的一种新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时,他还创制了许多词调,使词的体制趋于完备;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长于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和拓展,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语言通俗浅近,富有表现力。
柳作业思考题:1.北宋前期的主导词风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词风?2.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范仲淹、张先、王安石等人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柳永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柳词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资料:1.杨海明:《唐宋词史》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3.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发生发展的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教学内容:宋仁宗庆历前后,文学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要求变革的思想变得更加自觉,帝国也急需建立足以自立的一代文学,一再发出矫正文章之弊的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