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的鉴定
啮齿动物是重要的医这动物。它是鼠疫、 野兔热、森林脑炎、恙虫病、蜱传斑点热、 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病原体 的贮存宿主。也是蚤、蜱、螨等多种媒介 节肢动物的吸血寄主。我国啮齿动物分隶 于2目14科64属
二 鉴别特征
啮齿动物是指哺乳纲中的啮(RODENTIA) 和兔形目(LAGOMORPHA)的动物。它 们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明显的区别。啮齿动 物外形多鼠形,体中、小型。它们有一对 发达的凿形门齿(兔形目动物,除具一对 凿形门齿外,其后面尚有一对圆柱形附加 门齿)和3~6对颊齿,无犬齿,故门齿和 颊齿之间有一个较长的空隙叫齿隙。此外 啮齿动物听觉发达,听泡鼓状。子宫为双 子宫,生殖孔与排泄孔分开。
(十二)长爪沙土鼠 体长100~180mm, 尾长而粗,约为体长3/4.背毛灰黄色,腹 毛白我。上颌门齿前面有一个稍偏外的纵 沟。栖息于草原及荒漠草原。群栖。桐穴 多筑在土质松软、食物丰富、向阳、背风 的沙丘或沟谷坡地。白天活动。以植物种 籽及绿色部分为食。不冬眠。每年繁殖2 次,每次产仔2~11只。
(四)黑线姬鼠 体型较小,头躯长 65~117mm,浅褐色,背部有一条明显黑 线。分布东北林区、农业区,以植物种子 为食。5月开始繁殖,6~8月进入繁殖盛期, 全年产仔3~5次,每胎6~8仔。
(五)花鼠 身躯长130~150mm,背毛 浅黄色有五条黑色宽纵纹,腹毛浅白色。 栖息于林区内,以植物种子为食,白天活 动,能爬树。冬眠。每年繁于1~2次,每 次产4~6仔。
啮齿动物的鉴定
一. 重要啮齿动物种类及生态地理群 : (一)黄鼠 体型较长,体呈黄褐色,头躯 长约200mm,尾长小于头躯长1/3,尾端 毛束有较明显的黑白环。分布于东北、内 蒙各地。栖息于草原、半荒漠及耕地内, 为典型穴居鼠类。白天活动,每年八月开 始冬眠,三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每年春 繁殖一次,仔鼠六月初可出洞活动,七月 开始分居。
(八)棕背 身躯长80~130mm。背毛红 棕色,两侧及腹毛灰白色。上颌第三臼齿 内侧有三个突角。栖息于林区,数量多, 分布广,是林区的优势种。喜栖于地热高 而干燥处。昼夜活动。以种籽、绿色植物 为食。洞穴很浅。每年繁殖2~4次,每次 4~13只。
(九)红背 体长70~110mm。背毛锈红 色,腹毛灰白色,两侧毛浅赫色。上颌第 三臼齿有四个突角。唯喜居于低湿处。昼 夜活动。以种籽及绿色植物为食。洞穴多 筑在枯枝叶层下。每年四月开始繁殖,十 月结束。年产仔 2~3次,每次产仔4~9 只。
(二)褐家鼠(即沟鼠),体型较大,头 躯长180~250mm呈褐色或深棕色,耳较小, 前折时达不到眼。分布广泛,在东北各地 均可见到。栖息于居民点内及附件的田野 中,多在夜间活动,食性很杂。洞穴筑于 房屋的基部。全年皆可繁殖,一般在北方 4~5月和8~9月初繁殖达高峰。
(三)小家鼠 体形小,后足长为8mm以 上,体为深灰色,分布东北各地。栖息于 居民点和野外。全年有两上妊娠高峰, 5~6和9月,每胎平均产仔4~8只。
啮齿动物种类繁多,常用的鉴别特征有: (一)外部形态特征:毛皮的组成和色 泽 ,头、颈、躯干和尾 (二)头骨构造特征:啮齿动物头骨构 造特征及其量度是种类鉴别的可靠依据
(三) 牙齿构造特征: 啮齿动物牙齿由门齿、前臼齿及臼齿通 称颊齿。无犬齿,具齿隙。门齿无齿根, 终生生长,因此啮齿动物常咬啮磨损门 齿。门齿齿面是珐琅质,其他面是象牙 质。珐琅质较象牙质坚硬,故门齿啮食 磨损中使齿冠呈凿形。前臼齿是乳齿脱 落后生长出来的,0~3对。臼齿较大, 不换齿,3对。臼齿齿冠(咀嚼面)珐 琅质蹄系复杂,具齿突或齿环。多数种 类臼齿有齿根,但田鼠亚科的种类臼齿 则无齿根(属除外),可终生生长。
(六)黑线仓鼠 体长80~120mm,尾长 大,后足长,但小于头躯长之间,背中央 有一条黑色条纹。背毛为灰褐色,腹毛灰 白色。栖居于平原耕地,沙丘及草原。有 时也进入入房。夜间活动。以植物种子为 食。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9只,平均 6~7只。
(七)大仓鼠 体长140~200mm。背毛 为灰褐色,腹毛白色。栖居于农田、荒地、 河流及湖泊沿岸。主要以粮食、草籽为食。 每年三月初开始交尾繁殖,至十月末结束, 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14只。
(十三)旱獭 体长450~550mm.吻短, 耳小,四肢粗壮。背毛为草黄色,腹毛为 棕黄色,足背浅灰色。尾毛棕褐色。栖居 于山地草原及丘陵草原。筑洞于丘坡、坡 麓和丘间开阔谷地。以家族型群居。白昼 活动。以绿色植物为食。冬眠(于9月未至 次年3月出垫)。4月开始交尾,一年繁殖 一次,每胎3~9只。
(十)东方田鼠 体长120~150mm,尾 长超过体长的1/3。足垫5枚。背毛为黑褐 色。栖居于湿草地与沼泽草地中。昼夜活 动。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每年繁殖 3~4次,每次产仔5~13只。
(十一)大林姬鼠 体长70~120mm,尾长 约为体长5/6,体形细长。背毛褐赫色,侧 毛棕黄色,腹毛灰白色,头部毛色与背部 相同。上颌第三臼齿内侧分三叶。喜居于 针阔混交林及沿河林。洞穴多筑在倒榆木 或树根下。多在夜间活动。不冬眠。以种 籽、果实及昆虫为食。每年繁殖2~3次, 每次产仔4~9只。
牙齿组成及其数目常用齿式表示。用分数 式表示每侧上下颌的牙齿组成和数目,分 子表示上颌牙齿数,分母表示下颌牙齿数。 等号后的数字表示牙齿总数。例如松鼠的 齿式是、褐家鼠的齿式是,草兔齿式是等。
有时也用拉丁字母I(incisivi)代表门齿, C(canini)代表犬齿,P(praemolares) 代表前臼齿,M(molares)代表臼齿。例 如褐家鼠的齿式可写为I1/1、C%、P %,M3/3或I1/1、M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