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B、一个农场的规划C、一个农民的规划D、村庄的规划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管理制度D、土地分配制度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B、土地处置权C、土地所有权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B、4种C、5种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C、土地占有权D、土地处置权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占有制度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B、手工业者C、地主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B、佃农C、自耕农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B、使用费C、地租D、以上都是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C、自然——经济综合体D、自然——政治综合体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B、奴隶主C、农奴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31.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C )。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32.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 D )。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33.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D )。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D、面积有限性34.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 B )。
A、面积有限性B、供给的稀缺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35.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 C )。
A、位置固定性B、质量差异性C、供给稀缺性D、功能永久性36.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B、土地的自然供给C、土地的需求D、土地的使用37.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 B )。
A、稀缺原理B、替代原理C、比例原理D、以上均不是38.最早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 C )。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威廉·配弟D、屠能1.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ABCDE )。
A、岩石B、矿藏C、土壤D、水分E、空气2.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D )。
A、自然特性B、稀缺特性C、使用特性D、经济特性E、历史特性3.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ABCD )。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E、供给稀缺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ABCDE )。
A、供给的稀性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C、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E、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基本功能包括(ACD )。
A、承载功能B、利用功能C、生育功能D、资源功能E、非生物功能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ABCDE )。
A、山地B、高原C、丘陵D、盆地E、平原7.按土地质地可以把土地划分为(ACD )。
A、粘土B、黑土C、壤土D、沙土E、红土8.按土地所有权形式可以把土地分为(ABDE )。
A、私有的B、国有的C、外商独资的D、公共所有的E、集体所有的9.按现实经济用途和可能经济用途,土地资源可分为(ABCDE )。
A、农用土地B、非农业生产用地C、城乡居民点用地D、水域E、特殊用地10.农用土地包括(ABCD )。
A、耕地B、园地C、林地D、草地E、水域11.非农业生产用地包括(BC )。
A、建筑用地B、厂矿用地C、交通用地D、商业用地E、军事用地12.水域具体包括(ABCDE )。
A、河流B、湖泊C、水库D、沟渠E、堤坝13.土地中的特殊用地包括(ABCD )。
A、休息用地B、自然保护区C、军事用地D、未开发利用土地E、建筑用地14.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有(ABCD )。
A、人口B、土地生产率C、国民经济状况D、以上都是15.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ABC )。
A、经济效益评价B、生态效益评价C、社会效益评价D、环境效益评价16.土地收益是(BCD )A、土地价格B、正常情况下的土地收益C、处于最佳利用方向的土地收益D、土地纯收益E、以上全对17.土地自身因素主要包括(ABCD )A、位置B、肥力C、面积D、地势、地质E、水利设施18.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弊端(ABCDE )A、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B、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C、不利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D、不利于廉政建设E、不利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19.世界各国的土地管理机构的主要模式有(CD )。
A、直接管理模式B、间接管理模式C、分类分级管理模式D、垂直统一管理模式20.土地产权包括(ABCDE )。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继承权21.土地租赁一般可分为(AC )。
A、有偿B、无偿C、有期限D、无期限E、均不是22.地役权主要包括(ABCDE )。
A、建筑支持权B、采光权C、眺望权D、取水权E、道路通行权23.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争取(ABC )方式A、协议B、招标C、拍卖D、赠予E、继承24.土地使用权抵押时,(AB )也随之抵押。
A、附着物B、地上建筑物C、地上有形资产D、地上其它人的财产E、无形资产25.(ABCD )情况下,土地使用权可以终止。
A、期满B、续期期满C、国家为公共利益收回D、违反合同规定E、未到期,国家无偿收回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社会主义极差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间和单位间经济效益的某些差别,社会主义的极差地租的实体不再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定部分的转化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3、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4.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1)国家发展政策(2)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3)价格政策(4)税收政策5.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3)土地投机6.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垄断性(2)权利主导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供给弹性小7.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保护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实现土地优化配置(3)保证土地价格的基本平稳。
8.土地金融的特点。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
(2)贷款偿还期较长,利息率较低。
(3)土地金融一般实行债30 券化。
(4)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以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相反债务人必须保留在契约到期是随时偿还债务并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
9.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
1)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为土地的开发、改良和建设筹措大量的、并能长期利用的资金,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2)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促进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
(3)有利于活跃商品经济,促进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10.土地税收的依据和功能。
依据:(1)按土地面积征收(2)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
(3)按土地收入征收。
(4)按地价征收。
功能:(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2)抑制土地征收(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