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一、病史摘要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

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

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

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

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糖26.2 mmol/L ,肾功能正常;(3)真菌培养:无真菌生长;(4)血细菌培养:无细菌培养。

4月1日,患者仍全身肿胀,脱屑减少,全身皮肤严重黄染,伴高热,口腔粘膜出现损伤出血。

详细追问,患者述于2011年3月1日于院外诊断为“癫痫”,给予“卡马西平片0.1g tid”治疗,逐考虑卡马西平所致的“剥脱性皮炎、药物性肝损害、重症肝炎”。

立即停用卡马西平,改用丙戊酸钠片。

继续抗过敏治疗、加强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剥脱性皮炎好转。

辅查(4月4日):甲、乙、丙、丁、戊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排除肝炎。

辅查(4月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1.98 ×109 /L 、中性粒数1.32×109 /L、淋巴细胞数9.68×109 /L、血小板数54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14u/l,谷丙转氨酶258 u/l,总胆红素373.9umol/L,直接胆红素322.0 umol/L,肾功能正常。

4月6日,患者全身肿胀有所消退,但仍高热,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伴有浓性分泌物。

有并发严重进行性肝损害,严重黄疸及肝坏死,水电解质紊乱。

经过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患者过敏症状有所好转,目前主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继续抗过敏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及护肝,补液等对症治疗。

4月10日,患者肿胀逐渐消退,皮疹转暗,体温下降,皮肤及粘膜渗出液减少,生命体征平稳,转入下级医院进一步后期治疗。

二、讨论与分析: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 又名酰胺咪嗪,为一种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可封闭钠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兴奋期,使神经元的再点燃率降低,抑制丘脑腹前核至额叶的神经冲动的传导,其化学结构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近似[1],多作为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同时对治疗神经痛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其不良反应较多,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表现为视力模糊, 复试, 眼球震颤, 因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或水中毒)发生率约10%~15%。

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变态反应, Stevens Johnso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 皮疹、荨麻疹、瘙痒、儿童行为障碍、严重腹泻、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荨麻疹、瘙痒、皮疹、发热、咽喉痛、骨或关节痛、乏力)等[2]。

其过敏反应还能引起头晕,乏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皮疹,药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周身性红斑狼疮样反应,低钠血症,中毒性肝炎。

周身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肺浸润及捻发音。

虽然卡马西平引起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较罕见(发病率为1/1000~1/10000),且无性别、年龄等差异[3]。

但是其对人体的损伤极大,特别是重症药疹病死率较高,约25% 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Stevens2Johnson综合征是由卡马西平诱导产生, 其死亡率高达30%以上[4],值得临床引起高度重视。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所致药疹统称为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AHS),是一种特异性反应,属于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潜伏期2~40天,平均为13天,据统计90%以上的严重皮肤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数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服用卡马西平的前2个月重型药疹的发生风险在1/ 1000 ~10 / 1000[5]。

临床上开始多表现为发热或皮疹,皮疹分布广泛,为全身性的皮肤黏膜受累,其后1~2天内皮疹逐渐增多,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损害会进一步扩大,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卡马西平药疹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与个体对卡马西平的代谢异常有关。

卡马西平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CYP3A4 酶进行代谢,产生活性代谢产物: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如果某些个体内CYP3A4 酶活性增强,将使10, 112环氧化卡马西平产生过多造成其浓度过高,从而与体内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为免疫原,激活一系列的变态反应,出现药疹[6]。

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起病急,病程短,在服用卡马西平1个月作用发病,出现高热、高血象,轻微皮疹,随2天内皮疹加重弥散全身,并出现出现黏膜及内脏损害。

其临床表现与卡马西平所致严重药疹相符,为一例典型的卡马西平所致“剥脱性皮炎”。

针对本案例的患病及诊治过程:卡马西平所致重症药疹,潜伏期长、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累及全身多脏器,都给诊治带来巨大困难。

本案例中由于患者不配合医师的问诊及查体,隐瞒其“癫痫”史及服药史,加其“刮宫”术史及“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的初期表现,导致入院时的误诊,延误救治,是其后面病情急剧加重的重要原因。

在前期的救治中,基于患者“刮宫”术史及其高热、高血象给予了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高热、高血象,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有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并诱发肝损害,逐转入皮肤科确诊并抗过敏治疗。

本案例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前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颜面肿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高热,白细胞增高(21.31 ×109 /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后期迅速发展为全身皮疹,脱屑,呈鱼鳞样改变,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嘴唇、眼角溃烂,全身皮肤严重黄染,肝脏进行性损害、中毒性肝炎,水电解质紊乱。

卡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应重在预防: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从低剂量开始服用, 缓慢增加剂量,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做好用药前宜教,告诉患者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与医师联系,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定期回医院复诊检查皮肤、粘膜情况,必要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CBZ主要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10, 11 -二羟基卡马西平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脏排出,易引起肝、肾损害。

救治:CBZ所致药疹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并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同时进行综合治疗。

由于CBZ所致重症药疹比较罕见,潜伏期长,且前期表现多样,给病情的诊断造成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诊,如本例患者就以消化系统疾病症状被收治消化内科。

因此要详细询问患者现病史及用药史,并应尽早请相关科室会诊。

治疗措施:及时停用CBZ,及时使用皮质激素,建议大剂量冲击治疗(研究显示,早期足量使用皮质激素能够尽快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炎症期,从而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7]。

),葡萄糖酸钙、抗组胺药、维生素C 等改善症状,保护内脏功能(护肝药等),保证液体量及热量供给,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预防和治疗感染及败血症,炉甘石洗剂外用缓解症状,加强皮肤和黏膜护理,护理是后期治疗的关键,避免继发感染,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

综上所述,剥脱性皮炎是卡马西平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其潜伏期短、进展迅速、病情重。

医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从低剂量开始服用, 缓慢增加剂量,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做好用药前宜教,应认真细致的向患者交待药物的用法, 用量,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以引起患者重视, 规范用药。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定期检查皮肤、粘膜情况并注意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一旦发生,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1]韦玉华,梁忠伟.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189-190[2]杨鹰, 鲍新平, 张玉江.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 J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3): 746.[3] PichlerW J,Yawalkar N,BritschgiM, et al.Cellular and molecularpathophysiology of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 [ J ].Am J Clin Dermatol, 2002, 3: 229 - 238.[4] Hung SI, ChungWH , Jee SH , etal. Genetic suscep tibility to car2 bamazepine2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J ]. Phar2 macogenet Genom ics, 2006, 16 (4): 297 - 306.[5] Zaccara G, Franciotta D, Perucca E. Idiosyncratic adverse reac2tions to antiepilep tic drugs [J ]. Epilepsia, 2007, 48 (7): 1223 - 1244.[6] 周珏倩,潘军利,陈树达.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3):158-162[7 ] 胡继荣,李德宪,尹仲.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致敏药物及影响疗程的关键因素[J ] . 华夏医学,2001 ,14 (2) :2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