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河南省古代辖区位于黄河之南,故名"河南"。
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
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海拔
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
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地形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
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
境内有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
能源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2004年全年原煤产量14445.4万吨,比上年增长15.4%;发电量1185.6亿千瓦小时,增长15.5%;粗钢产量974.7万吨,增长19.1%;钢材产量966.0万吨,增长17.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37.5万吨,增长19.5%;水泥5393.6万吨,增长12.8%。
分行业看,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37.7%,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30.0%和18.4%,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0%。
气候
河南省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
南部属北亚热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6-16.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094-518毫米。
全年无霜期332-265天。
生物
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动物418种。
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
矿产
截至2004年年末,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6种。
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7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38种。
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处。
钼、兰晶石、红柱石、天然碱、伊利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霞石正长岩的
储量居全国第1位;铸型砂岩、耐火粘土、篮石棉、天然油石、玻璃用凝灰岩的储量居全国第2位;钨、铯、煤、铝土矿、石油、天然气、镍、金、大理石等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水资源
200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417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
旅游资源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在河南已经发现的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均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
中国已确定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都郑州。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
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著名的黄河等自然风光构成了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环境状况和问题
2004年监测的18个省辖市建成区中,有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有8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30个,达标面积1416.3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8.4%和44.2%。
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212个,面积达1813.1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2.5%和29.8%。
200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4.48千公顷。
年末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2个,比上年增加4个;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18.06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全省共有国家地质公园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