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牛顿运动定律8份-章末总结

第4章牛顿运动定律8份-章末总结

物理·必修1(人教版)
章末总结
1.掌握解决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方法.
其中受力分析是基础,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是工具,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
2.力的处理方法. (1)平行四边形定则.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可知,F 合是研究对象m 受到的外力的合力;加速度a 的方向与F 合的方向相同.解题时,若已知加速度的方向就可推知合力的方向;反之,若已知合力的方向,亦可推知加速度的方向.
(2)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
表示方法⎩⎪⎨⎪⎧
F x =ma x F y
=ma y
为了减少矢量的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时,一般不分解加速度.
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
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如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图所示)
(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 37°=0.6,cos 37°=0.8)
解析:(1)设小球所受的风力为F,小球的质量为m,因小球做匀速运动,则F=μmg,F=0.5mg,所以μ=0.5.
(2)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沿杆方向上有
F cos 37°+mg sin 37°-F f=ma,
垂直于杆的方向上有F N+F sin 37°-mg cos 37°=0
又F f=μF N
可解得:
a =F cos 37°+mg sin 37°-μ(mg cos 37°-F sin 37°)m =34g 由s =1
2at 2得t =
2s a =
8s 3g
.
答案:(1)0.5 (2)8s 3g
►跟踪训练
1.用水平力F 拉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从某时刻起力F 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t 1内匀速运动
B .t 1~t 2内匀速运动
C .t 1~t 2内变减速运动
D .t 2~t 3内变减速运动 答案:C
2.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 间长度为L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其运行速度为v ,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 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
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一定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C.若μ≥tan 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一直是做加速运动
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a >g sin θ
答案:A
整体法与隔离法解物体的平衡问题
整体法的含义:所谓整体法就是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整体法的优点: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和全过程的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避开了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巧地解决问题.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解答一个问题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此时整体法和隔离法要灵活应用.
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下图甲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图乙中的()
解析:方法一:将a、b两球及两球间的绳看作一个物体系统,以这个系统为研究对象.因为作用在a、b上的恒力等大反向,其合外力平衡,而a、b受的重力竖直向下,要保持平衡,故a到悬点的细绳的力必然沿竖直方向向上.
方法二:也可以分别将a、b隔离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对a、b 两球列出水平分力的平衡方程即可.以C图为例,受力如下图所示.
对a:水平方向有F1cos 30°=T1cos α+T2cos β,
对b:水平方向有F2cos 30°=T2 cos β,
因为F1=F2,所以T1 cos α=0,
由于T1≠0,故α=90°.
答案:A
►跟踪训练
1.如图,两个固定的倾角相同的滑竿上分别套A、B两个圆环,两个圆环上分别用细线悬吊着两个物体C、D,当它们都沿滑竿向下滑动时,A的悬线始终与竿垂直,B的悬线始终竖直向下.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环与滑竿无摩擦力
B.B环与滑竿无摩擦力
C.A环做的是匀速运动
D.B环做的是匀加速运动
答案:A
2.一根水平粗糙的横杆上,套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铁环,两铁环上系着两条等长的细线,共同拴住一个质量为M的球,两铁环和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右图所示,现使两环间距稍许增大后系统仍处于静止状态,则水平横杆对铁环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的变化是()
A.N不变,f不变B.N不变,f变大
C.N变大,f不变D.N变大,f变小
答案:B
物理思想方法的应用
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发生变化时,物体可能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这个转折点叫做临界状态,可理解为“将要出现”但“还没有出现”的状态.
1.常见类型有:
(1)隐含弹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
弹力发生在两物体接触面之间,是一种被动力,其大小取决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当运动状态达到临界状态时,弹力会发生突变.
(2)隐含摩擦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
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存在及其方向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且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静摩擦力为零的状态,是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
2.可用以下方法进行临界状态分析:
(1)采用极限法分析,即加速度很大或很小时将会出现的状态,
则加速度取某一值时就会出现转折点——临界状态.
(2)临界状态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刚好脱离”“即将滑动”等类似隐含条件,因此要注意对题意的理解及分析.
(3)在临界状态时某些物理量可能为零,列方程时要注意.
如右图所示斜面光滑,一个质量是0.2 kg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为53°的斜面的顶端,斜面静止,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
(1)当斜面以a1=8 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绳子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是多少?当斜面以a2=5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呢?
(2)若斜面向左加速运动,小球相对于斜面静止,细绳的拉力恰好为零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是多少?加速度是多少?(g取10 m/s2)
解析:设小球刚好离开斜面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0,斜面支持力F N=0,
此时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右图
则mg cot θ=ma .
得:a 0=g cot 53°=7.5 m/s 2. (1)a 1=8 m/s 2>a 0,
所以小球离开斜面,F N =0, T 0=(mg )2+(ma 1)2=2.56 N.
当a 2=5 m/s 2<a 0时,此时小球未离开斜面F N ≠0, 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右图
则⎩
⎪⎨⎪⎧
T cos θ-F N sin θ=ma 2T sin θ+F N cos θ-mg =0 得:T =2.2 N ,F N =0.4 N.
(2)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右图
则F合=mg tan θ=ma3,得:a3=g tan θ=13.3 m/s2,
F N=
mg
cos θ=3.33 N.
答案:(1)2.56 N0 2.2 N0.4 N
(2)3.33 N13.3 m/s2
►跟踪训练
1.(双选)一有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图示状态.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N,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T,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小车向右运动,N可能为零
B.若小车向左运动,T可能为零
C.若小车向右运动,N不可能为零
D.若小车向左运动,T不可能为零
答案:AB
2.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4 kg,长L=1.4 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小滑块质量m=1 kg,其尺寸远小于L,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取g=10 m/s2)求:
(1)现将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木板上,为使小滑块能从木板上面滑落下来,则F大小的范围是多少?
解析:要使小滑块能从木板上滑下,则小滑块与木板之间应发生相对滑动,此时,对小滑块分析得出μmg=ma1,解得a1=4 m/s2,对木板分析得出F-μmg=Ma2,
加速度a1、a2均向右,若小滑块能从木板上滑下,则需要满足a2>a1,解得F>20 N.
答案:F>20 N
(2)其他条件不变,若恒力F=22.8 N,且始终作用在木板上,最终使得小滑块能从木板上滑落下来,则小滑块在木板上面滑动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当F=22.8 N时,由(1)知小滑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对
木板有F-μmg=Ma3,则a3=4.7 m/s2.
设经时间t,小滑块从木板上滑落,则1
2a3t
2-
1
2a1t
2=L,
解得:t=-2 s(舍去)或t=2 s.答案:2 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