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现状与基本对策[摘要]高职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有半壁江山,但其科研状况与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
文章就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提出:强化科研意识,转变科研观念;创新科研制度,营造科研氛围;夯实科研基础,搭建科研平台;研究科研定位,明确科研方向;依托地方优势,弘扬地方文化;凝练科研特色,寻找科研突破。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对策高职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有半壁江山,其科研工作同样也占有重要地位。
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既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明确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发挥高职院校科研在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高职院校科研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科研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状况与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
1.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水平较差。
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大多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制、升格而成,有的是高等专科学校或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转制的高等职业院校;有的是成人高校转制建成的高等职业院校;还有的是重点中专调整合并转制成高等职业院校。
这些学校都面临着办学条件达标、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招生等激烈竞争局面,科研工作还没引起足够重视,绝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科研的基础和经验,科研基础较薄弱。
2.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氛围不浓。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没有转变观念,认为科研“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有的领导只把科研当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去组织或亲自参加科学研究。
其次,部分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认为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认为科研工作要为教学、实习、培训让路。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生师比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师教学任务太重,忙于上课,没空搞科研,即使为了职称,东拼西凑也是忙于应付。
有人甚至对专科学校是否需要科研存有疑虑。
总之,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未能足够重视科研,学校工作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是硬任务,科研是软指标”的格局。
3.科研政策缺位,“科研自觉”虚位。
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不得力,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实际工作中,学校各部门只抓教学,不管科研。
有些学校尽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中,也列入了科研,但一般都是鼓励、建议性的,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没有良好的科研激励机制。
教师平时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科研素质的提高,课堂讲授缺乏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师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乏从事科研的热情。
有些教师功利目的性强,出现“职称后现象”。
4.科研素质不高,科研层次偏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形成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承担大项目的能力薄弱,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有些教师甚至不知道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步骤,不知道怎样填写课题申报书。
一些科研课题也基本上是处于单兵作战状态,项目组人员及校内各专业、各学科不能协同作战,缺少跨学科、跨系部的综合性研究和攻关。
这样容易导致科研选题范围狭窄,科研成果形式肤浅。
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停留在经验总结或案例介绍上,学术含量低,缺乏应用和推广价值。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或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很少。
另外,课题来源的层次也不高。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对策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院校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抓内涵建设上来,搞好科研工作。
1.强化科研意识,转变科研观念。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中,科技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最核心的驱动力。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学校的建设工作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来进行。
没有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基础,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
因此,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工作和创新。
科研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对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给予足够的重视。
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文化信息密集、学术交流渠道多、实验条件比较完备的优势,引导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大量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新领域,掌握新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培育科技创新能力,这是锤炼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科研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本手段。
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高。
只有站在科学前沿的教师才可能把最新的科技知识、研究手段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2.创新科研制度,营造科研氛围。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鼓励和调动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保证。
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高校强化科研管理,就是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重奖,并作为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那些出类拔萃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加大资助力度,给予荣誉。
优良的科研学术环境,是产生和创造优秀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科研管理工作要为教师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和谐、浓厚、活泼又不失严肃缜密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
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学术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或组织科技沙龙,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寻找新的科研成果生长点。
3.夯实科研基础,搭建科研平台。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技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科研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渠道不断拓宽,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增强,建设了一些科研基地,构筑了一批创新平台,产出了一批科技成果,学校整体科技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科技转化意识,主动适应当地形势,以多种形式合建科技开发中心,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组建具有特色的科研研发机构。
4.研究科研定位,明确科研方向。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是国际性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之一是:要利用科学理论上的研究和应用科学的实际探讨为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学校科学研究特色培育和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应考虑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制定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立足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培育特色科研方向。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体制和投资渠道的限制,不具备进行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
在科研工作中,不能一味追求重大理论的建立和重大科学的发现,也不能只考虑个人的研究兴趣,局限于发论文、做成果鉴定而不考虑科研与当地产业的结合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最后导致低水平、低效益、无发展潜力。
实现教研产的紧密结合,是高职院校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形式。
科研为产业提供智力源泉,产业为科研提供成果转化基地和研究经费的补充,科研和产业同时又为教学提供素材、场所、师资等方面的需求。
5.依托地方优势,弘扬地方文化。
高职院校应从地方特有资源出发,开发地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祖国的科学文化宝库,把地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出去。
选择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社会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有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科研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进行联合攻关。
高职院校除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挥作用外,还应发挥其人才和智力优势,在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软科学研究领域,为地区经济建设、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
利用多学科优势,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提供软科学服务。
充分把握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社会经济中具有的重要价值、有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方向,注重地方特有文化的发掘整理,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只有这样,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繁荣地方文化。
6.凝练科研特色,寻找科研突破。
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一所大学不可能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做出重大的贡献,任何一所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可能也没必要支撑所有学科齐头并进。
高职院校应该重点选择一些对全局和学校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凝练科研特色。
高职院校在科技工作中一定要选准方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明确方向,采取措施予以扶持,做到异军突起,出奇制胜。
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集中力量需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科学研究需要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散兵游勇、单枪匹马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
过去,高职院校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把力量集中起来,用兵很分散,所以就很难申请到大的科技项目。
要集中力量,就需要创新人才组织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探索改变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围绕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研究所(中心)等组织,或成立一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组织。
要集中力量,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行重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
学校在确定学科方向时必须少而精,不能什么都搞,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现在“有所为”很容易做到,“有所不为”则很难,但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想做的事情太多,力量就会分散,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因此,一定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成果。
[参考文献][1]李政云.高校教育科研的层次分析[J].职教论坛,2004(6).[2]吴明喻.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方宜.论地方工科院校科研工作的市场定位[J].科技与管理,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