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发展及书体的演变
书法,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书法艺术还是中国独有的国粹,尽管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能过将其发展成为艺术的却只有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发展至今,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发现,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不过那时的书法只是一些符号代表——象形文字,后来其发展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刻石、小篆以及隶、楷、行、草书等形体、结构的演变过程,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面貌,给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广阔的天地。
但其间有的被淘汰,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五体书法。
篆书,作为五体书法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及秦系文字的《石鼓文》、秦刻石等,狭义的篆书指“大篆”和“小篆”,将秦始皇统一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的文字为“小篆”,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创立了“小篆”,“小篆”第一次在中国文字上成为标准,奠定了中国文字的第一块基石,其结构严谨,规行矩步,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被后世习篆者奉为圭臬。
篆书经过了“隶变”的过程,发展成为隶书,隶书的出现使得中国书法进入了革新的阶段。
隶书相传为秦朝末期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发展成“汉隶”小篆和定型的隶书相较,字形由狭长变为扁方,笔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联绵圆转变为笔笔分断的方角,字的象形意味大多隐没了。
隶书的形成,给以后的楷、行、草书奠定了基础,给汉字的普及和书法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楷、楷体、正书、真书,分大楷、中楷和小楷,由钟繇所创,楷书结构严谨,笔法端正、厚重,一点一画要求严格,但初期的“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唐人将楷书推向了高峰,也涌现出一批“楷书”大家,其中最著名的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代表作分别为《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一种字体,分为“行楷”和“行草”; 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
”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就于魏晋。
至东晋王羲之将行书推向了极至,其代表作有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草书,为书法之最,犹如泰山之顶,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诞生于汉代,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
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
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由此看来,草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