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C项。

B.具有下列 1条的完全可逆性先兆症状(但无运动机能减弱): 视觉障碍(包括点状色斑、线状闪光等阳性表现和视野缺损等阴性表现); 单侧偏身感觉钝木的阴性表现或/及异麻的阳性表现; 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

C.至少具有下列2项: 双侧视觉症状及/或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及/或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症状持续 5min而 60min。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标准的A~C,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min内出现。

E.同无先兆偏头痛的D项。

(四)无偏头痛典型先兆的头痛1.概述:典型先兆包括视觉或/及感觉或/及语言症状。

逐渐发病,持续不超过1h,是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混合表现,完全可逆是其特征,且与不满足无先兆偏头痛标准的头痛相关。

2.诊断标准:A.至少2次发作符合下列B~C 项。

B.具有下列 1条完全可逆性先兆症状(不含运动机能减弱): 完全可逆性阳性或/及阴性的视觉症状表现;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及阴性的感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

C.至少具有下列2项: 双侧视觉症状或/及单侧感觉症状; 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或/及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先兆症状持续 5min,而 60min。

D.头痛不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的A~C项;头痛开始时伴随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症状发生后60min以内出现。

E.同无先兆偏头痛D项。

(五)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1.概述:有先兆偏头痛的先兆为偏侧运动机能减弱,并在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个同样的有偏侧运动机能减弱先兆的发作者。

尽管视觉先兆与偏瘫先兆的偏头痛无本质区别,但FHM由于显性遗传的特点而被单独分类。

2.诊断标准:A.至少有2次符合下列B和C的标准的发作。

B.先兆包括完全可逆的运动机能减弱(伴或不伴言语障碍)外的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一项: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阴性视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阳性或阴性感觉症状; 完全可逆的失语或非典型言语困难。

C.至少具备下列2项: 至少有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 5min,或/及不同先兆症状相继出现 5min; 每种先兆症状持续 5min而 24 h; 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A~C项;且头痛在先兆发生过程中出现或在发生后60min 内开始出现。

D.至少有1个一级或二级亲属符合本标准A~E项。

E.同无先兆偏头痛D项。

(收稿日期:2005 02 03)偏头痛的鉴别诊断雷征霖众所熟知,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多样,偏头痛的鉴别诊断涉及头面部多种器质性疾患、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多种功能性疾病。

现仅就偏头痛与相关常见疾患的鉴别诊断简要讨论如下。

一、与其他非器质性头痛性疾患的鉴别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疼痛分类(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中关于功能性头痛,除偏头痛外尚提到有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其他类头痛等。

1.紧张性头痛:也称肌紧张性头痛或精神性头痛。

是功能性头痛中较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高于作者单位: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偏头痛。

该病与偏头痛的鉴别要点是:(1)头痛部位:多为双侧性,以颈枕部或双颞部为常见,亦可在额顶部或全头部,亦可局限于帽圈范围内。

(2)头痛性质:钝痛、胀痛、紧缩样疼痛或枕颈区僵硬感,区别于偏头痛的搏动性痛或跳痛。

(3)疼痛程度:一般较偏头痛为轻,属轻、中度疼痛,而偏头痛常为中、重度疼痛。

(4)诱因:常以疲劳、紧张等心力过度为诱因,与一般性体力活动或声、光等刺激无关。

(5)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1~2d内。

(6)伴随症状:较少,偏头痛则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2.丛集性头痛:也称蝶腭神经痛或Horton s综合征,1908年Sluder首次报道,1954年Kunkle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命名为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本病曾归类为偏头痛之一亚型,近年来深入研究发现无论从临床特点或发病机理等方面均与偏头痛有实质性区别。

Sjaastad认为:偏头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丛集性头痛为颅外血管病。

Ecbom等采用动脉摄影术观察到丛集性头痛发作时颞浅动脉扩张。

Sakai应用氙吸入法测定发现其发作期颅内外血管均有扩张,缓解期则正常。

本病与偏头痛的主要鉴别要点是:(1)性别年龄:男性多见,Cance等统计为男:女为3.6:1。

中年多发,30~50岁为发病高峰,尚无10岁以前发病的报告。

(2)头痛发作时间:呈丛集性分布为其特点,发作频率为0.5~8.0次/d。

(3)发作时间常有规律性。

有统计50%~70%准时在夜间某一时段发作,称为 闹钟式发作 。

(4)疼痛部位:基本都是单侧性的,以单侧眶部、眶上、额部或颞部最为常见。

(5)伴随症状:发作时伴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流泪、流涕、鼻塞以及不同程度的Horner综合征等。

有报道60%~70%出现Horner征,其中6%遗留永久性垂睑。

(6)发作突然,无先兆。

(7)无或很少有家族史,而偏头痛有家族史者占13.0%~30.5%,Vinken则报道高达60%。

(8)5-HT受体阻滞剂与一般止痛剂无效,激素有效。

(9)发病率明显低于偏头痛,有报道在各种血管性头痛中偏头痛占85%,而本病仅占10%左右。

(10)诱因:几乎无诱因,而偏头痛常与情绪波动、过劳、声、光刺激以及食用富含酪胺之食物等有关。

(11)发作频度:本病平均1~2次/年,偏头痛为1~2次/月。

(1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15~20min,很少大于2h,而偏头痛为数小时至数日。

3.抑郁症躯体化障碍性头痛:头痛常作为抑郁症躯体化障碍(也称隐匿性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

头痛呈慢性迁延性,持续6个月以上,伴有躯体(如颈、背、腰等)不适,以焦虑情绪主诉头痛。

疑病倾向明显,顾虑重重、忧心忡忡、反复到处就医,重复检查,并伴以包括情感、认知、生理等多种成分的复杂生理心理过程的情绪反应。

无助感、危机感、失能、失望等情感障碍常与头痛并存。

据Breslan等报道偏头痛患者的重症抑郁终生患病率高达40.7%,二者明显相关。

临床上,对此类患者给予相应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等)治疗获得显著效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两者的相关性。

4.慢性每日头痛(chronic daily headache):一种慢性持续性功能性头痛。

特点是每日持续较长时间(大于4h)的头痛,每月累计头痛大于15d,临床排除相关器质性疾患。

有认为长期发作的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可进展为此类型。

5.颈性偏头痛:又称Barre-Lieon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脑颈综合征。

发病机理未明,可能与颈椎病或枕大孔区病变对枕颈神经根、交感神经与椎动脉的刺激与压迫有关。

区别于偏头痛的特点是:(1)疼痛部位:枕颈部与枕部。

(2)转颈、咳嗽等可诱发。

(3)患侧上肢麻木、乏力及其他颈神经根刺激症状。

(4)常伴咽部不适感或阻塞感,可伴耳与耳内疼痛。

(5)每次发作部位常固定不变。

(6)颈椎影像学检查常见有增生肥大、椎间孔狭窄或颈椎曲度异常等。

6.头部炸裂样感觉综合征:英国学者Poarce 1988年首次报道。

多在夜眠中突然发作,头部呈炸裂样感觉而惊醒,伴惊恐、心动过速、大汗,每次发作可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作者认为本病实质上并非真性头痛,可能是焦虑性惊恐发作表现形式之一。

7.头痛型癫:临床罕见。

近年来,临床上有诊断扩大化的倾向。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癫存在一定相关性,如Niedermeyer(1993年)报道偏头痛可降低癫阈值,易于诱发癫发作。

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两个疾病概念,严格掌握诊断标准,认真加以鉴别实属必要。

Liringston提出偏头痛与头痛性癫的鉴别要点:(1)发作起始较癫为缓,症状逐渐加重。

(2)发作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至数日,而头痛性癫一般<5min。

(3)偏头痛发作常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头痛性癫则很少。

(4)偏头痛发作无意识障碍。

(5)偏头痛常有家族史,头痛型癫则少有。

此外,脑电图(EEG)的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头痛型癫或排除偏头痛的依据。

因为后者尤其在儿童,具有较高的EEG异常率。

据Prernsky 报道,43%的典型偏头痛病人存在不同程度EEG异常,尤其在儿童。

Miedermeyer(1990)报道称偏头痛病人44%有EEG异常,包括出现棘波。

Kinast等(1982)报道100例典型偏头痛中,9例EEG出现尖波。

此外,大量研究也均证实,不能因服用抗癫药有效即诊断为头痛型癫,因该药对偏头痛也可有效。

二、头面部疾患所致头痛的鉴别诊断众所周知,引起头痛的最常见最重要原因是颅脑与头面部疾患,认真鉴别至关重要。

1.颅动脉炎:也称巨细胞性动脉炎或Horton s 综合征,亚急性起病的肉芽肿性动脉炎,主要侵及颞浅动脉、眼动脉,也可累及其他大动脉。

血管中层、内膜及全血管的多核巨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

好发于50~60岁或60岁以上老年人,单侧或双侧颞部头痛,患侧颞浅动脉压痛,着枕或咀嚼时可诱发。

、 、 、 颅神经均可受累。

急性期全身反应有发热、食欲下降、贫血、肌痛,ESR加快,WBC、C 反应蛋白升高,抗核抗体与类风湿因子等阳性。

约1/3病例有眼动脉、视网膜中心动脉受累致急性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失明。

2.颅外颈内动脉夹层剥离(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 tion,EC AD):可突发病灶侧偏侧头痛伴颈、面部疼痛、Horner s综合征、颈部杂音、搏动性耳鸣以及局灶性波动性神经功能障碍。

Silbert报道EC AD发病前有偏头痛等者23%,EC AD发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68%,椎动脉夹层(VAD)头痛发生率更高达69%。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1)年轻人多发。

(2)突起头、面、颈部疼痛。

(3)颈内动脉局部主观或/和客观性血管杂音。

(4)患侧交感神经麻痹,同侧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3.卒中相关性头痛(stroke associated headache, SH):指卒中发病前后3d内之头痛。

Vestergaard报道65例SH,43%既往有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史,其中45%头痛性质类似于过去的偏头痛发作。

作者特别强调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头痛常以偏头痛的形式出现;而颈内动脉卒中的相关性头痛多类同于紧张性头痛。

Kumral等报道506例卒中病人, 18%发生SH。

且后循环卒中较前循环卒中有更高的头痛发生率。

Jorgensen等(1994)报道ACA与MC A闭塞其SH发生率约26%,PCA闭塞SH发生率高达37%。

Vestergaad统计前循环卒中头痛发生率23%,后循环46%,而单纯PCA梗死头痛发生率则高达90%,小脑梗死头痛发生率也达80%之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