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

国际法

第一章导论一、国际法的概念(一)定义和特征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法律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它是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法,它有法律拘束力,它不同于国际道德和礼让。

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与国内法是不同的,有它自己的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和调整对象与国内法不同,国际法的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此外还有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及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它们是国际社会的成员。

而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此外还有国家与其国际法主体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国内法主要是调整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或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2、国际法的创立方式是国际法主体间的协议,主要是国家间的协议。

因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独立的,就国家而言,相互没有管辖和支配的权力,在它们之上也没有世界政府、没有立法机关,因此,只能是在它们交往中通过达成协议而产生共同遵守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

它不同于国内法,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

3、国际法的强制遵守和执行是依靠国家对违法者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强制措施加以保证的。

它不同于国内法国内法的强制执行措施,依靠国内的司法机关、警察和军队及其执法机构保证。

(二)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所谓效力根据就是国际法为什么有法律拘束力或法律效力,根据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重点抓住传统的国际法学派的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的基本主张。

自然法学派认为国际法是自然法,是人的理性和良知。

国家代表人民与别国交往遵守的规则是民族的理性和法律良知。

这样的民族法律良知就成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实在法学派基本观点认为国际法不是自然法而是实际存在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是国家同意的结果,因此,它的效力根据是国家的同意。

不是什么民族的理性和良知。

格老秀斯对国际法效力根据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国际法大部是自然法,其次是实在法。

因此它的大部分规则的效力根据是民族的理性或法律良知,其次是国家的同意。

显然是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两种主张的折衷。

因此,有人称之为折衷主义派。

抓住传统的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的基本主张对新的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的理解就不难了。

我以为国际法的形成是各国协议的结果,无论是以条约或习惯及其他形式协议都表现了国家的意志协调,也可以说国家的同意。

因此实在法学派研究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

二、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有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

前两项是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形成的主要方式,一般法律原则是次要的或是前两项渊源的补充地位。

除了上述三项直接渊源外,国际法还有辅助渊源,即对国际法原则确立的辅助说明,包括规约规定的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和司法判例。

此外,根据二战后的实践,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的决议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渊源。

三、国际法的主体(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重点掌握一个实体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所具备的三个条件:①独立进行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②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履行义务;③当本国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利用国际法保护自己,进行国际求偿。

(二)国际法主体的类型国际法主体有三类: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及争取独立民族解放组织。

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

它们是国际法的最高准则。

基本原则的特征:一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具有普遍拘束力。

二是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们适用国际法的一切有效范围,是国家在国际法的一切属人属地和属时范围必须遵守的原则,并且适用于国际法的各个领域。

三是构成国际法基础。

所有国际法原则规则的建立、适用和解释均应符合基本原则。

四是具有强行性性质,是各国必须遵守的不可抑损和任意改变的。

(二)各项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2、不侵犯原则3、不干涉内政原则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第二章国家国家的类型:单一国、复合国、永久中立国这几种类型国家的含义。

复合国的两种形式联邦和邦联组织形式。

二、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国家基本权利的含义和基本权利的内容国家基本权利是由国家主权引申的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它与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国际法的权利不同,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权利不是固有的而是派生的权利。

国家的基本权利一般认为有四项: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二)国家的基本义务国家的基本国际义务是尊重别国的上述基本权利,不得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用和平方法解决与别国的争端和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所要求的必须遵守的义务。

三、国家和政府的承认(一)国家承认的概念和条件国家的承认是指现存国家对新国家产生的事实给予确认并接受由此而产生的法律效果,与新国家进行正常交往的行为。

新国家可以由于殖民地独立、现存国家的合并、分离或解体等原因而产生。

只要新国家符合国家构成的四要素的要求,并且是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产生,而不是外国侵略等非法行为造成的。

现存国就可以予以承认。

(二)国家承认的法律效果1.承认效果的理论主张(1)构成说(2)宣告说2.承认的实际效果现存国家是否承认新国家是它政策的选择,一旦承认了新国家,它就要接由此而产生的法效果,例如,承认新国家所采取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措施的效力,承认新国家在承认国内的财产权、出诉权和豁免权等。

(三)政府的承认政府的承认是指现存国家对于别国的新政府产生的事实给予的确认,并愿意与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进行正常交往的行为。

对新政府的承认是发生在一个现存国家内部经过了社会变革或叛乱,导致该国发生非宪法程序的政权更迭,产生新政权(即新政府)。

新政府全然改变了旧政府内部统治秩序和国际关系。

只要新政府不是外来侵略造成并且能对它的国家实行了有效统治。

现存国家就可以承认。

例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就是对新政府的承认。

对新政府的承认产生的法律效果与对新国家的承认基本相同。

四、国家继承(一)国家继承的概念国家继承是指的由于国家领土变更的事实引起的国家领土责任的转移。

实际上是与转移领土相关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随着领土转移而转移给受转领土的国家。

国家领土的变更原因有国家的合并、分离、解体、殖民地独立、领土并入或割让给别国。

(二)国家继承的法律效果对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一下关于条约、财产、档案和债务继承的原则效果。

关于条约的继承法律效果有两项原则:一是凡关涉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条约,如政治性和法律性的条约都不继承,即对继承国不发生效力。

凡确领土永久状态的条约都继承,随领土转移而对继承国生效。

财产的继承效果,一般是与转移领土相关的领土内的动产或不动产由继承国继承。

与转移领土相关而不在该领土内的财产应按领土生存原则处理,亦应转移给继承国。

与转移领土相关的档案应由继承国继承。

与转移领土相关的国家债务应由继承国继承,但恶债例外。

恶债是违反国际法原则或违反继承国根本利益的债务。

五、国家责任(一)概念本章所讲的国家责任是指国际法上要求国家对其国际违法行为承担的国际责任。

责任的主体是国家,性质是国际违法责任。

(二)国家责任构成的要素构成国家责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存在归因于国家的行为。

用什么标准衡量一个行为是否属于国家行为,那就是看一个行为是否代表国旨意。

《国家责任条文草案》列了七种行为属于归国于国家的行动(参见教科书第77页)。

另一个要素是国家行为违反国际义务,无论国家实施了违约行为,还是实施了国际犯罪行为,或是其他违法行动,均是违反国际义务行动。

满足了这两个要素的条件就构成了国家责任。

(三)国家行为非法性的排除排除国家行动的非法性就排除的国家责任。

那些情况可排除国家行动的非法性呢?①同意,即国家实施的行动是在得到关系国的同意情况下作出的。

②针对他国的违法行动而采取的对抗行动。

③国家出现的不可抗力和偶然事件。

④危难,指国家代表或受其监护的人为了逃避极端危难的状况而实施的行为。

⑤国家遇到特别紧急的状况,如遇到外国侵略的情况下实施的行动。

⑥国家的自卫行动。

(四)国家责任的内容和形式对此,大家要掌握实施违法行动的国家对它的违法行动承担什么义务和用什么形式补救。

一是要停止违法行为并保证不重犯。

二是对受害国的损害给予补救。

如:恢复事物原状、赔偿、道歉即精神满足。

第三章领土一、领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一)领土概念大家还要掌握领陆、邻水、领空的概念。

(二)领土的法律地位国家对领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被称为领土主权。

二、领土主权的取得与变更方式传统国际法上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有五种:①先占。

②时效。

③添附。

④割让。

⑤征服。

现代国际实践中有的国家领土是由全民投票或恢复领土主权而取得或变更。

请大家看教科书。

三、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对它的领土虽然有排他的主权,但这样的主权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国际法限制的。

国家领土主权限制有一般性限制和特别限制。

一般性限制是指所有国家或所有关系国都要受到限制。

例如,任何国家使用本国领土都不得危害领国和其他国家。

特别限制是根据国际条约对特定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

特别限制的方式有共管、租借和国际地役。

共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对某一领土行使主权。

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自己的部分领土租给别国使用,因而使它的领土主权在租借期内受到限制。

国际地役是指国家根据条约规定,允许别国在其领土上行使一定的权利,如过境权。

或自己放弃行使某项权利以达到为别国服务目的。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的国际实践中均存在国际地役制度。

四、边界和边境制度(一)边界的概念和划定(二)边境制度五、南极的法律制度南极是惟一没有被瓜分的大陆,但由于英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上个世纪先后宣布了对南极的领土主权,但遭到了美国等国的反对,引起了南极的分争。

为了解决这样的分争,更好地探索、考察和利用南极,12个关系国于1959年签订了《南极条约》,该条约1961年生效。

它是确南极法律制度的最基本的条约。

按该条约的规定,南极即南纬60度以南地区,它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南极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

(二)利用南极必须为和平目的,不应将南极变成各国纷争的对象。

(三)冻结南极的领土和其他权利的主张或要求。

(四)维护南极的公海制度。

南极除上述制度外,还有一项协商会议制度。

第四章海洋法海洋法是规范海洋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被规定在1982年的《海洋法公约》中,所以我们依据公约给大家讲讲关于规定海洋的重要原则、规则和制度。

它们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类海域。

一、领海和毗连区(一)领海对领海着重掌握领海概念及其法律地位和制度。

1.领海的概念和地位领海是国家陆地领土和内水之外,并且与之相连接的一带海域,其宽度是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的方向延长不应超过24海里。

领海基线可以采用正常基线的方法或直线基线法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