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小组成员:一、任务中心模式介绍历史发展:任务中心模式起源于20年代60年代后期,雷伊德和沙乐二人所做的一项关于简要个案社会工作的研究。

1972年雷伊德和艾泼斯坦在他们的合著《任务中心个案工作》中首次提出关于任务中心的概念,并倡导建立一个有时间限制的,针对生活问题的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希望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成明确的、案主自己选择的目标,从而提高个案社会工作的效率。

到70年代,由于雷伊德和艾泼斯坦的大力提倡,任务中心模式日趋发展和完善。

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过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有效性。

•任务中心模式在最近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它强调时间限制与效率外,也强调兼收并蓄,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模式的具体调适方法,不受限于某一种理论。

•注:•在该模式发展初期,任务中心模式深受波曼及史杜特的影响。

波曼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史杜特则主张案主的职责是个案社会工作的重心。

•本模式的特殊性:它提供的是关于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框架,对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没有具体规定,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1)简要(brief)(2)时限(time-limit and duration)优点•和传统社会工作模式比较起来更清楚也更聚焦。

•重视案主的同意与参与。

•案主的问题与任务相关连。

缺点1. 契约的提供造成案主和工作者间的假平等,相同於专业霸权的概念。

2. 无法有效处理因社会结构不公平而带来的不平等或社会问题。

3. 此模式之结构清晰及标的问题的取向,可能引发工作者原本应提供长期性服务,反而不当地使用此方法。

4. 此模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须有高度技巧及训练方能胜任,并非每个工作者皆能使用。

5. 对某些类型的案主不适用:并非要解决特定明确的问题,只想对一些问题探索。

案主不能接受结构式的协助。

案主想改变的问题无法藉由任务达成。

非自愿案主不适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1、对人的看法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他们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也能够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问题,同时他们也学习到解决问题有效的新技巧。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人是属于健康、常态、有自主能力的个体,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temporary breakdown)所引起的。

2、对任务的认知●任务与问题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解决问题是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而任务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完成有关任务,问题就得以解决。

●因此,任务是个案工作的核心,而问题则是个案工作所针对的目标。

3、对问题的认知●任务中心治疗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与社会问题,即问题包含了个人生活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因此,在解决案主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案主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案主的社会生活层面。

●任务中心治疗模式对问题的认知是广面性的(broadness),重点在于问题的分类上,也就是说它的重点是问题类型(problem typology)的剖析和处理。

问题的类型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④角色扮演的困难(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problems in social transition)⑥反应性情绪困扰(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⑦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s)⑧其他问题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人际冲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与冲突。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

●人际冲突通常是在两个人发生互动时所引起的,事实上,人际冲突是与个人需求、人格特质、角色期待以及各互动参与者的行为相关连的。

当其中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人的行为不相和谐(或不协调)时,尤其是在无法接受他人行为时,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问题。

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常常是因为个人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得过分积极主动,或者过分消极畏缩所产生的。

问题的核心在于个人,而不是两人之间。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是指个人与特定组织或机构进行互动时发生的冲突,比如职工与领导之间、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消费者与购物中心之间的冲突等等。

●此时,与案主发生冲突的表面上是某一个人,实际上是某一种制度或组织。

④角色扮演的困难(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角色扮演的困难是指案主在履行某一社会角色时,其行为模式和结果不能符合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与要求,或者与案主自己认定的目标有差距。

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problems in social transition)●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是指案主从一种社会地位(角色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角色环境) ,案主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状况而带来的问题。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对于潜在的改变,常处于进退两难的情境中。

如一位妻子是否要与她的丈夫离婚,一位学生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都会使人难以决定。

二是该类问题常在环境改变了以后才发生,如某个工人失业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

⑥反应性情绪困扰(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反应性情绪困扰,是指案主遭遇到某些个人无法控制的突发事变时产生的焦虑、沮丧、紧张、以及挫折等现象,比如案主遭遇到亲属不幸去世、失业、失恋、经济困难以及重大工作失误等等,都容易产生此类的问题,以致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⑦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s)资源不足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人缺乏具体(或特定)的资源所产生的,而这种具体(或特定)的资源大多数是指金钱、粮食、住宅以及工作等方面。

核心问题的选择标准①案主明确承认的问题。

②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的问题。

③工作者可以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

④问题来源于案主自身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来源于其他人的界定。

⑤案主希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确立核心问题的步骤①列出案主所关心的问题。

②达成关于案主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初步意见。

③列出并探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④根据案主的看法将问题按照重要性的程度依次排列。

⑤决定核心问题。

⑥确定核心问题的类型,并加以详细说明。

处理程序1确立核心问题。

2案主与工作者间的沟通和任务规划。

3案主与工作者的专业关系的建立。

4实行任务并做预先练习,熟悉任务所需的行为。

5检查任务实行的情况,以作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依据。

6结案:达成任务目标或核心问题获得解决时,这个问题的处理程序即告一段落。

三、方法与技术(一)问题的分类与诊断(二)任务的确立和指向(三)订立初步的合约(四)制定工作任务(五)任务实施(六)沟通技巧(七)结束问题的分类与诊断1、问题的探究2、问题的分析工作者在扮演两种角色:沟通角色认知角色3、问题的诊断对案主的问题加以归类和探究。

考虑案主可采取的任务。

评估案主为完成任务所作的努力。

合约的内容①同意一起解决某一个或几个案主所界定的问题。

②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

③对治疗结果的希望的界定。

④初步达成的任务。

⑤和工作者联系的次数及时间限制。

会面,2—3个月完成任务。

制定工作任务1、任务的本质与特性。

2、分析与确定任务。

①了解案主的动机。

②分析任务的可行性。

一是要分析任务得以完成所具备的条件是否可行。

二是要分析任务的预期结果是否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变化。

③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

④分任务与多重任务的确定。

⑤开放式任务或封闭式任务的选择。

⑥任务的订立。

●分任务是指完成某一任务而需要开展的一连串行动。

●多重任务则是当案主有一个以上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时,案主同时开展或连续开展不同的任务。

●开放式任务是指没有终点的任务,它不会因为目标已经达到而不履行。

●封闭式任务是指有终点,可以清楚地完成的任务。

沟通的形式①探究。

探究的内容:案主对履行任务已经做了哪些努力?已经完成多长?在履行时遇到哪些困难?他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②建构:是指对工作者与案主互动的进行计划、组织,并确定互动的方向。

沟通的形式③认知增强。

主要是由工作者提供一些尽可能多的资料,帮助案主认清自己的行为、问题及所处的情境。

其目的在于增强案主对他人及情境的认知及增加案主对自己行为及他人互动的深刻了解。

④鼓励。

对案主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工作者应予以适当的鼓励,以强化此类行为。

⑤方向引导。

指工作者引导案主沿着既定的目标去完成任务。

在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建议和忠告,确保案主的行为不偏离既定的方向。

四、期限大约在2到4个月之内安排8到12次会谈平均每周有一次的会谈。

五、任务中心模式的实施范围常常应用在需要长期接受照顾的个案中。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一、案主背景资料简介:案主,男,25岁,是一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经药物治疗之后,据主管医生介绍,其急性症状缓解,精神症状稳定,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因为,案主目前住在慢性病房,他常常帮护理人员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如帮忙照顾慢性化的病人的卫生清洁,工作表现较佳。

而案主也觉得自己仍有工作能力,了解服药的重要性并能准时服药,所以他期望能出院并找到并找一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但是,案主父亲不常来院探望他,并且当案主向其父征求出院的意见时,其父认为案主还未痊愈,明确表示不愿意案主出院,让其继续在医疗接受治疗。

于是案主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涣散,协助护理人员的工作意愿也变低。

同时,案主很困扰,于是经由精神科医师转介给社会工作者处理。

二、案主家庭内在系统•父母系统:案主父亲学历不高,经常在外工作,甚少回家,大约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与其母关系一直不好。

案主母亲开始是轻度精神疾病患者,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与一般人没有不同。

以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母亲辛苦地在饭馆打工。

后来,积劳成怨以及与案主父亲的关系恶化,致使她的病情加重。

然后,案主父亲因母亲的病而与其离异,目前其母亲被安置于社会服务机构,其父与其母已经不联络。

案主父亲与其母亲离婚十年后,与目前的继母结婚,但未有生育。

现在,在家中大多是由案主继母进行家庭决策。

•亲子系统:案主母亲在其很幼小时就被安置于社会服务机构,于是案主对于母亲的印象模糊。

案主由父亲照顾约十年,以前,其父亲对案主的期望很高,希望案主能功成名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