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代码808)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48分)1.《原野》答:《原野》是曹禺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剧,是曹禺惟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原野》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

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谴责,多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熊佛西答: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

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

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目于农民。

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3.“新感觉派的圣手”答:“新感觉派的圣手”是指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

穆时英注重心理分析,运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派手法,来表现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

穆时英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

他的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4.《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文艺座谈会时发表的《讲话》。

《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这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提出,对我国现代乃至当代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与传声筒,失去了其自主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5.“样板戏”答: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又称“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一词源于1967年《人民日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首次被确立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被称为“样板作品”。

样板戏是以江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激进派进行文艺实验的产物,代表了社会主义试图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尝试。

6.《北方的河》答:《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

《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

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7.铁凝答: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8.骆一禾答: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

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

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

他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二、简述题:(每题13分,共52分)1.怎样看待《故事新编》里的“油滑”?答:《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在取材和写法上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总集。

《故事新编》艺术特色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采用油滑的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从而使讽刺的艺术功能更加丰富。

正确看待《故事新编》里的“油滑”,就必须从正确对待它的利弊入手。

(1)从“油滑”有利的方面看①“油滑”对人物刻画有利a.“油滑”对“坏种”性格的刻画方面。

如《采薇》里小穷奇,一边对伯夷叔齐施行搜身,一边还大谈“海派会‘剥猪猡’,我们是文明人,不干这些玩意儿的”,暴露出现代洋场恶少的嘴脸。

b.“油滑”能从侧面烘托出正面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通过古衣冠的小丈夫,读者可以看到女娲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可贵的思想品格。

通过对曹公子的言行描绘,能反衬墨子求实、机智的性格特点。

②“油滑”能突出针砭现实的主题,加强了作品的战斗性和政治意义《理水》中正反人物的对比,有助于表现“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田却是荒淫和无耻”的思想内容,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有力的干预。

鲁迅在对现实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2)从“油滑”不利的方面看《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影响乃至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的完整。

《不周山》主要描写了女娲创造人类和炼石补天的神话,气势雄浑,画面非常优美,而当中却穿插了古衣冠的小丈夫,让他无耻地骂女娲。

这就和神话故事的情调显得极不协调,对艺术描写有不好的影响并且破坏了结构的宏大。

由此可见,《故事新编》的“油滑”是有利有弊的。

2.试析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本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作者对萧红的思念。

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萧红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逝者无言,安葬在此听海呢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慰藉,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

这首诗最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等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3.简析王鼎钧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王鼎钧是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技巧圆熟、风格圆润、浑然天成而不矫揉造作。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画,都给人宽厚的温暖和心灵的清明。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主要有:(1)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穿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

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欲壑难填”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导致人性堕落的罪因。

在《欲》、《网中》这一类篇章中,我们能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

(2)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

美不是苦难和因袭的重担,而是在这种重压下被扭曲却不能被摧毁、被泯灭的人性。

他笔下的悲剧,是以惩罚和毁灭为主题,以美丑为邻为主题。

(3)各类体裁都有一定建树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

(4)写意和写实的交融在想像的方式上,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其寓言体小品中,局部和细部是写意的,整体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写实的。

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交融,是他开发了潜意识深度世界奇幻宝藏的一大收获。

4.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

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王蒙看来,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象,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

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

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

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

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陲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