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3、24章 病毒感染

第23、24章 病毒感染


3、动物接种(animal inoculation)
1、病毒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瓶
单层细胞
CPE现象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细胞
麻疹病毒 感染细胞
②形成多核巨细胞或称融合细胞
2、鸡胚培养 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
绒毛尿囊膜(allantocherion) 痘苗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尿囊腔(allantoic cavity) 接种部位 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卵黄囊(yolk sac) 嗜神经病毒
1、对病毒体最正确的叙述是(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
毒颗粒
2、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范围主要取决于
( ) A、细胞表面的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一、的作用
3、干扰素——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
解剖学屏障
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生物化学屏障
主要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 的非特异抑制物,如补体系统中的某些成分 能增强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干扰素及其作用

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 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 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 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可诱导细胞合成抗病 毒蛋白。
在病毒和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的 免疫应答有时也可对机体造成某些免疫病理 性损伤,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细胞病变作用(CPE)?
2、形成包涵体(概念)
3、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包膜病毒
4、细胞凋亡
5、细胞转化
包涵体的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 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 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因病毒种类不同,包涵体有位于胞浆内的 (痘病毒),也有在细胞核内的 (疱疹病毒 ) ;或者两者都有 ( 麻疹病毒 );有嗜酸性的 或嗜碱性的。
3、对病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只含一种核酸 C、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 D、出芽方式增殖 E、对干扰素敏感

4.
病毒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 A.杀细胞效应 B.包涵体形成 C.稳定状态感染 D.侵袭感染 E.细胞凋亡

干扰素种类:

白细胞IFN(IFNα) 成纤维细胞IFN(IFNβ) T淋巴细胞IFN(IFNγ) IFN 与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Ig) 不同,干扰素 的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
二、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中和Ab 、血凝抑制Ab 、补体结合Ab
2、细胞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1、有病毒血症的全身性病毒感染——牢固持久 2、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牢固持久 3、一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短暂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的重要门户 皮肤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道
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亲传
给胎儿的方式。
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二、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能否感染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病毒的致 病性和宿主免疫力两个方面。 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 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便可形成组织 器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
三、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携带者
显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 慢性 慢发病毒(迟发)
疱疹V类 HBV、HCV HIV/狂犬病V/SSPE
四、病毒与肿瘤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许多病毒与人类肿 瘤密切相关。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肯定的,即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如人 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人疣,为良性肿瘤,及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所致的人 T 细胞白血病, 为恶性肿瘤; 另一种是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如乙型肝 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EB 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2 型与宫颈癌,以及人疱疹 病毒-8与卡波洛肉瘤等。

包涵体的本质: 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③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故可作为诊断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 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 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可诊断 为狂犬病。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原则基本与细菌相似,但应注意:
1.标本用“双抗”或两性霉素B处理 2.低温保存,尽快送检(-70℃)
3.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细胞培养:CPE、RBC吸附、干扰作用 2、鸡胚接种(egg inoculation)
2、鸡胚培养
优点:易管理,不带微生物,成本较低 缺点:操作程序复杂
(二)病毒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
(三)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TCID50、血凝试验、空斑形成试验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
(二)成分检测:病毒蛋白、核酸
特点:特异性高,抗体维持时间长 应用: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 临床诊断少用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减度活疫苗(living vaccine) 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carrier vaccine)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
3.病毒的增殖过程分 、 、 、 、___等几个阶段;病毒的释放有 和 等方式。 4.根据病毒壳粒数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病 毒核衣壳形态可呈现 、 和 。

问答题 1.比较病毒与细菌主要基本特征。 2.简述病毒的致病作用。 3.简述病毒的结构及各层的功能。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和 防治原则
(三)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应用:

①采取标本分离病毒为时已晚


②目前尚无分离此病毒的方法或难以分离的病毒
③为证实所分离的病毒的临床意义

④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 验、特异性抗体检测
常用实验:
中和试验(neutralizing test)
病毒+中和抗体 病毒失去感染性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II、III型超敏反应?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IV型超敏反应?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
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通过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 质实现免疫逃逸。 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 避抗体作用。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免疫球蛋白 血清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制剂 IFN-α、β、γ 细胞因子 IL-2、IL-6、IL-12 TNF 、CSF
第三节
抗病毒化学制剂
病毒感染的治疗
核苷类药物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其他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中草药 基因治疗剂 治疗性抗体
反义寡核苷酸 干扰RNA 核酶
C22-23 思考题
1.病毒只含 种核酸, 通过滤菌器 ,以 方式进行增殖。 2.病毒体积微小,绝大多数须用 显微 镜放大才能看到;以 作为测量单位; 病毒的形态有 、 、 、 、 等。病毒大多数是_______形,结构 简单一般由___和______组成,有些在核衣壳 外还有一层称为 。

C22-23 思考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