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采用规定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图件。
⏹线条、符号和颜色——见附录Ⅰ~Ⅳ⏹用透明纸⏹构造纲要图包括以下内容:1.构造层:画出角度不整合线、标注地层时代(D1-T1)。
2.断层:画出断层线、性质,并注明名称和编号。
3.褶皱:画出褶皱的轴迹,轴迹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
4.岩浆岩岩体:绘出岩体边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
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产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等产状。
6.其它部分:如:地名、图名、图例、比例尺等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习八P3331.选择剖面位置⏹分析图区地形、地层、构造和其它地质特征。
⏹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区域构造线方向。
⏹剖面线切过尽量多的地层、岩石和主要构造。
⏹将所选择的剖面位置标绘在地质图上。
⏹全班统一剖面位置——现在就定。
2.绘制地形剖面⏹用米格纸⏹选择地形高程控制点→推测地形高程。
无地形等高线。
⏹按比例尺把它们投影到相应的高程基准线的剖面上。
⏹将各点依次园滑连接。
3.投影地质界线点⏹地质界线点:包括地层界线、断层线、岩浆岩体界线。
⏹将与剖面线相交的所有地质界线点都投影到相应的地形剖面线上。
⏹标出背斜(∧)向斜(∨)位置:剖面线、地形剖面4.标绘地质界线⏹根据地质图上剖面线附近的地质界面产状(倾向、倾角或视倾角)及其接触关系标绘在地形剖面图上。
注意:⏹先绘制断层构造→后绘制地层和褶皱构造。
⏹先绘岩浆岩体→后绘地层⏹先绘制不整合以上的→后绘不整合以下的。
⏹次级褶皱要绘出⏹同一构造层内地层界线应基本相互平行。
⏹真倾角和视倾角换算见附录Ⅴ5.整饰⏹填绘岩石花纹,(涂色?)。
P364⏹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的比例尺应一致,两端标出地形高程(比例尺)。
⏹注明剖面方位、主要地形地貌控制点。
⏹图例及剖面图中相应内容的修整。
⏹剖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
四、编制地质构造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地质构造 1.褶皱 2.断裂——重点第四章岩浆岩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语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及要求⏹区域地理概况如:1.图幅位置(经纬度或坐标)、面积2.地貌概况:如山岭和谷地的分布、走向,图区海拔,河流分布、走向、流向等3.完成的任务第二章地层从老到新描述区内出露地层:⏹时代(包括符号)⏹主要岩性⏹主要分布区域⏹接触关系⏹划分构造期(构造阶段、构造旋回)可列表描述:实线→整合、虚线→平行不整合、波浪线→角度不整合第三章地质构造——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层及其划分——不整合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第一节褶皱构造——实习七先总体介绍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
如⏹褶皱名称(地名+褶皱基本类型)⏹分布范围(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延伸(轴迹)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形态类型⏹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和后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附褶皱构造明细表例如: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3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1、D2、C1、C2 、T1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依次为D2、C1、C2 、T1。
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30°~46°,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地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两翼岩层倾向均约220°。
为倒转褶皱。
背斜轴部还出露有3个花岗闪长岩岩株、1个花岗岩岩株和6个岩脉,形成于T1-E1之间。
第二节断裂构造——实习十四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
按断层组方向、性质、形成先后等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有:⏹断层名称,编号、类型⏹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规模:延伸方向、延伸长度、通过主要地点⏹断层面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两盘出露地层,造成的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
⏹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与其它构造的关系⏹形成时代。
⏹附断层明细表例如:F1断层:为逆冲断层,位于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全长约15km。
为四个断层中最大的一个,产状为220°∠30°,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
F1大断层同时也受到性质未明的小断层切割而错开,与金沟处岩浆岩共同产生,F1断层形成于T1之后第四章岩浆岩——实习十七首先概括岩浆岩总体特征。
然后分岩石类型描述⏹ 岩石名称、岩性。
⏹ 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及构造部位⏹ 出露面积⏹ 平面形态、产状类型⏹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内部岩相划分、原生构造⏹ 与其它构造的关系⏹ 侵入时代例如:辉长岩岩体分布于刘村和丁村处。
刘村处的辉长岩体出露面积约2KM2,呈岩株产出,侵入到Z 地层中,与花岗岩岩株和F3断层接触,被F4断层切割,形成的时代,晚于F4,早于F3。
丁村处……第五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阶段(期):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划分构造亚层。
⏹ 把全区构造事件从老到新列成一个序列。
⏹ 简述构造运动特点:1.从老到新简述2.构造运动性质、强度,发生的构造事件:如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恢复古地理环境——可能时5次强烈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作用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向。
松岭峪地区可划分为6个构造层,3个构造亚层 QE3 ~N E1 ~ E2 D1 ~T1∈1~O1 Z5次强烈构造运动:Z 末、O1末、T1末、E2末、N 末 2次较弱构造运动:D2末、C2末T1 C1 ~C2D1 ~D2 震旦—加里东期 海西—印支期 喜马拉雅期3次较弱构造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震旦——加里东阶段发生了2次构造运动,Z末期和O1末期。
Z末期的构造运动使Z地层变形变质、形成F3断层,然后辉长岩侵入。
之后沉积∈1、∈2+3、O1 地层。
O1末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毛村向斜(∈1、∈2+3、O1)、F4断层、使Z、∈1、∈2+3、O1发生变质。
印支海西阶段……喜山阶段……第六章结语收获注意:1.课件用图和教材用图不同2.课件中文字报告内容采用了不同地质图附图16 松岭峪地质图附图17 景陵峪地质图附图18 库尔什地质图建议统一采用附图16学习用具:彩色笔、铅笔、橡皮、量角器、透明纸、米格纸等等先涂色、再读图(是否图中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