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 3卷,《续汉书》2卷,《三国志》3卷, 《晋书》5卷,《宋书》2卷,《南齐 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 《隋书》2卷,《南史》、《北史》各3 卷,《新唐书》16卷,《旧唐书》4卷, 《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辽 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 题;标题之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 文,接续列出证据,指其异同疑误,间 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对历代正史进行认真评论。如:
“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 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汉献帝 逊位,魏封为山阳公。及薨,追谥为汉 孝献皇帝。《魏纪》即称之为献帝,不 曰山阳公也。魏常道乡公逊位,晋封为 陈留王。及薨,亦追谥为元皇帝。则 《魏纪》亦应称为元帝,乃仅以陈留王 纪事,而绝无元帝之称,则已异于山阳 书法矣。”(《廿二史札记》卷6, 《三国志多回护》);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 《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 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 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 文字校勘:
– 为全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点。用各种版本,并参群书校阅; 并非全面校,而是发现问题重点校;
• 考证典章制度:重点是地理和官制; • 评论史书、史事、人物:
– 不同前人观点。对十七史的体例、内容以及 作者,都作评论。 – 如反《魏书》“秽史”说,而称魏收“手笔 虽不高,亦未见必出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 乃其后改修者甚多,而总不能废收之书,千 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则又不 可解”(《魏收魏书》); – 贬李延寿南、北《史》,“其书疵病百出, 不可胜言”、“其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 七八”(《新唐书过誉南北史》。
考史重点: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 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 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 集·二十二史同姓名录序》);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 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考 异·北史外戚传》);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 学。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 地理沿革,以暨辽金国语、蒙古世 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 之外。”(王昶盛《春融堂集·詹 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 《史记》6卷,《汉书》22卷,《后 汉书》10卷,《三国志》4卷,《晋 书》10卷,《南史》合《宋书》、 《齐书》、《梁书》、《陈书》12 卷,《北史》合《魏书》、《北齐 书》、《周书》、《隋书》4卷,新、 旧《唐书》24卷,新、旧《五代史》 6卷,最后2卷为论史家议例之《缀 言》。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乐经》。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 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 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 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 洛邑王城西郊。 正朔: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 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 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夏历 (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古时改 朝换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礼记· 大 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 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 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改正朔者,正 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 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 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 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朱一新 《无邪堂答问》); “所著《廿二史考异》皆实事求是,于 天文、舆地、官制、氏族数大端,说之 尤极精核。”(阮元《三统术衍序》)
作者:赵翼(1727-1814),字耘松 (亦作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江苏武进)人。乾隆十五年 (1750),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座师汪由敦赏识其才,延于家中代 应笔札;十九年(1754),考选为 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756),选 入军机处行走;二十六年(1761), 中探花;历任南方几省地方官。乾 隆三十七年(1772),辞官返乡, 专于著述;后应李侍尧之邀,入闽 献计破林爽文起义,事平辞归,再 专于著述。
《史记》、《汉书》3卷59条, 《后汉书》2卷25条,《三国志》、 《晋书》3卷35条,《宋书》、《南 齐书》、《梁书》、《陈书》、 《南史》4卷48条,《魏书》、《北 齐书》、《周书》、《隋书》、 《北史》3卷52条,《旧唐书》、 《新唐书》5卷64条,《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2卷27条,《宋史》、 《辽史》、《金史》6卷106条, 《元史》2卷54条,《明史》6卷109 条,书末附《补遗》,将修《御批 历代通鉴辑览》时奉敕改译辽、金、 元三史的人名、官名、地名与旧译 对照逐一录出。
编写方法: “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 志中参互 勘校,其有抵牾处,自 见辄摘出,以俟 博雅君子订正焉。 至古今风会之递变, 政事之屡更, 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 亦随所见附著之。”(《小 引》) 梁启超谓钱、王二书“其职志皆 在考证史迹,订讹正谬。惟赵书于 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 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 之原,此其特长也。”(《清代学 术概论·经史考证》)
考史方法:
(1)取证:汇集材料; (2)比较:以断定史籍记 载的真伪与是非; (3)专题考索:卷九《汉 书》四“侯国考” 。
特点: 重考据,少议论: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 褒贬自任,强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 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代,不揆时 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 义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 (《序》)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1722-1797),字 凤喈(jie),又字礼堂,号西庄,晚 年又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 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以 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数年内官 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八年 (1763),以母丧还乡,至此止于 仕途,定居苏州,专事著述。青年 以诗文得名;前半生以治经为主, 师友于惠栋;后半生以治史为主。 代表作为《十七史商榷》。
作者:
《十七史商榷》100卷
考订“史”、“汉”至《新五代史》的17部 正史(实为19部,加《旧唐书》、《旧五代史》)。 “自序”云:“十七史,上起《史记》,下 迄《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 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 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chuan, 同“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 《旧唐书》、《旧五代史》,毛刻所无,而云十七 者,统言之,仍故名也。若《辽》、《宋》等史, 则予未暇及焉。”(《十七史商榷·序》)
5
特点: • 谩骂前人,部分条文不够精审: – 李慈铭说王鸣盛治史“矜气,好诋评,心又 不细”(《越缦堂读书记·综合性笔记》)。 – 如称李延寿“庸妄”、郑樵“妄人”、颜师 古“谬妄”等; • 凡沈约所书,皆一字不可移易,一经李延 寿删改,疵谬丛生。延寿唐初人,去六朝 甚近,而下笔便误,反不如我辈之追考于 千载以下。身为职官,而竟如村野细民, 全不识朝廷官爵体制,殊可怪也。《新唐 书· 延寿传》反谓其书删落酿辞,过本书远 甚,岂非耳食之论乎?(《十七史商榷》 卷54《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二》,‚顾命五 人书法‛) •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选文: 《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赞:見也。从貝从兟shēn 。 (进财货以求谒见。)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罢:遣有辠zuì 也。从网、能。 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 《周禮》曰:“議能之辟。”
(会意。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 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 写作“罒”。本义:罢官;免去;解除)
6
《廿二史考异》
作者: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 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与王鸣盛同学苏 州紫阳书院,为王鸣盛妹婿。家境清贫。乾 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赴行 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 与王鸣盛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 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迁少詹事、 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续 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 修。乾隆四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 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述。著作颇丰,史 作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元史氏族志》、《元史艺文志》等,《潜 研堂全集》汇其史作和诗文之作。
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 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 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 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 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分场。
《札记·小引》:“闲居无事, 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 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 便于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 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廿二史札记》内容涉及全部 二十四史,以新、旧《唐书》,新、 旧《五代史》各为一史。 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 五年(1800)定稿刊印。
(《札记·明史》);
评论历史人物或史事: 绍兴和议,“义理之说与时势之 论往往不能相符,则有不可全执 义理者,盖义理必参之以时势, 乃为真义理也‛;‚高宗利害切 己,量度时势,有不得不出于此 者,厥后半壁粗安,母后得返, 不可谓非和之效也。”(《札 记·宋史·和议》) 不足: 记事谬误错乱之处极多: 主要缘于作者粗疏散漫。如卷 6“裴松之三国志注”,称“松之 所引书,凡五十余种”,而所列 书名已达151种,且所引书目亦多 谬误;
《序》云:“予弱冠时好读乙部书,通籍 以后,尤专斯业。自《史》、《汉》迄 《金》、《元》,作者廿有二家,反覆校 勘,虽寒暑疾疹,未尝少辍。偶有所得, 写于别纸。丁亥岁(乾隆三十三年, 1767),乞假归里,稍编次之。岁有增益, 卷帙滋多。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 设教钟山,讲肆之暇,复加讨论。” 《廿二史考异》对除《旧五代史》、 《明史》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 并将司马彪《续汉书志》从《后汉书》分 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总目实列 为廿三史。 钱大昕40岁时始撰此书;至55岁,成 书百卷;67岁开始校刊,70岁全书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