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妇科内镜学组)(讨论稿)宫腔镜检查以其直视子宫腔解剖形态,不易遗漏微小宫腔病变;宫腔镜手术以其定位准确、在治疗病变同时不破坏宫腔内正常解剖以及保留子宫等优势,成为诊断与治疗宫腔内疾病的首选方法,具有其他诊疗方式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临床的应用日益普及,被誉为妇科微创手术的典范。
一、宫腔镜检查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对可疑子宫腔病变者,均为宫腔镜检查的适应证1)各类异常子宫出血2)子宫颈管与宫腔内占位病变3)异常宫内节育器4)宫腔残留物与异物5)不孕不育的病因检查6)宫腔与宫颈粘连7)子宫畸形8)子宫腔影像学检查异常9)阴道异物或排液10)宫腔镜手术后相关评估2、禁忌证1)绝对禁忌:无2)相对禁忌:(1)体温>37.5℃(2)急性或亚急性生殖道或盆腔炎症(3)近期发生子宫穿孔(4)子宫活跃性大量出血、重度贫血(5)宫腔过度狭小或颈管过窄,颈管坚硬难以扩张者;(7)严重内、外科等合并症不能耐受操作二、宫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1、适应证:1)久治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无生育要求而有保留子宫的愿望2)子宫腔与宫颈管内膜息肉3)影响宫腔形态的子宫肌瘤(包括宫颈肌瘤)4)子宫腔与宫颈管粘连5)子宫畸形6)宫腔残留物与异物7)子宫内膜异常增生8)输卵管插管9)阴道异物取出2、禁忌证:1)全身或生殖道感染急性期2)严重内、外科疾病难以耐受手术3)活动性子宫出血无后续治疗措施4)1个月内发生过子宫穿孔5)宫腔深度超过12cm三、术前评估:1、评估全身及生殖道局部情况能否耐受宫腔镜检查与手术;2、门诊宫腔镜诊断的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表面抗原(有异常加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及梅毒抗体、心电图、盆腔B 超、白带常规等;3、宫腔镜手术的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及梅毒抗体、心电图、胸片(或胸透)、盆腔B 超、宫颈细胞学检查、白带常规等;四、麻醉以下方法酌情选择:1、宫颈粘膜表面麻醉:以长棉签浸2%利多卡因溶液插入宫颈管内达宫颈内口水平,保留1分钟2、区域阻滞麻醉:3、全身麻醉:包括静脉全麻或气管插管五、术前预处理:目的:薄化子宫内膜,维持手术野清晰,减少并发症发生。
以下方法视病情酌情选择1、子宫内膜预处理:1)药物预处理: GnRH-a或孕三烯酮等2)机械性预处理:术中负压吸引薄化内膜厚度2、子宫肌瘤预处理:适用于肌瘤直径>3cm的Ⅰ型及Ⅱ型粘膜下肌瘤及肌壁间内凸肌瘤,药物同上五、手术时机选择1、月经周期规律者,於月经干净后早卵泡期施术。
此期,内膜较薄,视野清晰,为手术的理想时机2、进行预处理的患者在与处理结束后择期手术3、月经周期紊乱者,可据病情选择手术日期六、术前准备:1)病情告知与知情同意2)宫颈准备:手术前晚酌情选择置入宫颈扩张棒软化扩张宫颈米索前列醇400ūg入阴道后穹窿等七、手术操作1、体位及消毒:膀胱截石位/改良膀胱结石位,外阴-阴道常规消毒法,铺巾2、扩张宫颈:以Hegar扩张器逐号扩张宫颈至l0~l2号3、宫腔灌流:压力:不超过人体平均动脉压,一般设置在100-130mmHg灌流液:根据手术电路系统选用,单极电路系统选择非电解质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糖尿病者选用5%甘露醇溶液等;双极电路系统选择电解质溶液,如生理盐水等灌流液流速设定:260ml-300ml/min手术中记录灌流介质出、入量,计算患者灌流液吸收量4、子宫腔/宫颈病变手术1)子宫/宫颈内膜活检直视下评估宫腔/宫颈管形态及病变特征,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
2)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根据息肉形态、大小及根蒂部位,设计息肉切除方法。
对根蒂的切除可用顺行或逆行切除法;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多发子宫内膜息肉息肉填满宫腔、或子宫内膜肥厚无法分辨视野时,可先行负压吸引薄化内膜,视野清晰后再行切割;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切除息肉时应注意保护子宫内膜,避免负压吸引损伤内膜。
3)子宫内膜切除环形电极先切除宫底部、两侧宫角及两侧壁内膜,然后自上而下切除子宫前壁及后壁内膜;切除深度包括子宫内膜基底层及其下方2~3 mm的肌肉组织;切除范围视患者年龄及术后月经量而定,一般以宫颈内口上方0.5cm至宫颈内口下方1.0cm为宜。
切除过程中需不断调整膨宫压力以暴露包括双侧子宫角部级子宫底等难以显示部位的内膜,尽量破坏之。
切除完毕后以球形电极再次电凝子宫角部或其它可能残留的内膜组织,避免遗漏致上述部位残留内膜再生,影响手术疗效。
选择子宫内膜切除手术之前,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药物预处理或机械预处理,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与该术相关并发症。
4)子宫肌瘤切除(1)0型粘膜下肌瘤:对于脱入阴道的肌瘤可以有齿钳夹持肌瘤远端,宫腔镜平行子宫肌壁切断肌瘤根蒂取出;子宫腔内的0型肌瘤,宫腔镜切割电极自肌瘤两侧壁进行“H形”或”X形”切除,待肌瘤体积缩小后,再切除瘤蒂或以卵圆钳夹持并拧除,拧除肌瘤后再以切割电极对肌瘤残蒂进行修整切除。
(2)I及II粘膜下肌瘤,需先切开肌瘤包膜,将突向宫腔部分肌瘤切成碎片取出,对于肌壁间部分的肌瘤可利用以下方法促进肌瘤向宫腔内突出:a.以宫缩剂加强宫缩;b.以镜体喙端分离肌瘤假包膜;c.改变膨宫压力,利用水按摩的方法促使肌瘤向宫腔凸出。
单独或联合使用上述方法促进位于肌壁间的肌瘤成分向宫腔内突出至完全切除,若肌瘤基底部与周围肌层连接疏松时,可在B超监护下以卵圆钳钳夹并拧除部分肌瘤,再以宫腔镜切除剩余部分的肌瘤,若肌瘤内突不明显、切除困难时,亦可将肌瘤切至与周围肌壁平行为止,术后根据残留肌瘤的生长情况酌情进行二次手术。
(3)凸向宫腔的肌壁间肌瘤:先于肌瘤突起最明显处开窗,带肌瘤凸向宫腔内逐块切除,至完全或部分切除;若手术中肌瘤向宫腔内凸出不明显,切除瘤体应与子宫肌壁平行为止,术后根据残留肌瘤的生长情况酌情进行二次手术或相应治疗。
对于无蒂粘膜下肌瘤和壁间内凸肌瘤手术,手术中提倡B超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5)子宫中隔分离/切除中隔分离/切除时,自中隔的尖端开始,以针状电极/环状电极分离/切割中隔组织,操作左右交替进行,注意电极的方向及切割深度,避免损伤与中隔邻近部位的子宫肌层组织。
当接近宫底时,以针状电极仔细分离中隔组织至其完全分离,中隔分离后多余的中隔组织可选择环状电极切除之,形成平坦的分离/切割创面和对称的宫腔形态。
子宫中隔是子宫的形态学异常,宫腹腔镜联合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提倡联合腹腔镜手术评价子宫外形结构,与其它类型的子宫发育异常进行鉴别诊断,同时,监护宫腔镜手术,利用正反向透光试验协助判断对中隔组织的分离/切割深度,提高手术疗效与安全性。
6)宫腔粘连分离以针状电极分次划开粘连带,显露双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若粘连组织为坚硬宽大的纤维性粘连带,可以环状电极切除,恢复宫腔正常形态。
若粘连严重,宫腔形态完全失常,宫角不能显示时应仔细分离双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周围组织。
术毕将镜体退至宫颈内口处,观察宫腔对称性。
粘连分离或切除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正常内膜及内膜岛的保护。
宫腔粘连是恢复子宫腔解剖形态的整复手术,应根据粘连程度酌情选用B超和/或腹腔镜监护,提高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
7)宫腔异物/残留物取出/切除(1)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残留未嵌顿者,可以异物钳在宫腔镜直视下钳夹取出;节育器套入肌瘤者,可行肌瘤切除后取出;宫内节育器嵌入子宫肌壁或被粘连组织包裹,需以针状电极划开粘连带及部分宫壁组织后再行钳夹或钩拉取出;当节育器异位于子宫肌壁致宫腔内不能显示者,需在B超引导下切开肌壁组织寻找并显露节育器才能取出,必要时需联合腹腔镜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子宫穿孔,提高手术安全性;若异位的节育器已接近浆膜层时,应联合腹腔镜分离取出。
(2)妊娠组织残留:胎盘、绒毛、胎骨等妊娠残留物,时间过久机化者,宫腔镜下以环状电极切除,术中避免破坏残留物周围内膜组织。
(3)手术缝线:剖宫产留下的不可吸收缝线可在宫腔镜直视下夹出或以环状电极切断后取出。
(4)剖宫产瘢痕妊娠:剖宫产切口憩室处妊娠向宫腔内生长者,在必要的药物治疗或子宫动脉血供阻断后,可行妊娠组织切除术,术中联合腹腔镜监护并辅助手术。
8)宫腔镜输卵管插管:宫腔镜直视下放置输卵管导管,可作为输卵管通畅度评估与治疗的方法之一。
需要联合腹腔镜手术,评价卵管外形特征,鉴定输卵管通畅情况。
9)子宫颈管占位切除:宫腔镜下切除位于宫颈管内的息肉及宫颈肌瘤,切除方法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切除,切除时注意保护宫颈内膜组织,创面不易过大,防止术后宫颈管粘连及狭窄。
八、术中监护1、生命体征监护:呼吸、脉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心电监护;2、灌流液:计算灌流液入量和出量的差值,如>1000ml,应防止灌流液过度吸收综合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酌情使用利尿药物;3、血清电解质:灌流液吸收>1000ml时,酌情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相应处理;4、B超:提示切割范围及深度,防止漏切及子宫穿孔,可根据手术种类、范围酌情选择;5、腹腔镜:对于需要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子宫穿孔风险大、共存腹腔内病变需同时治疗者,酌情选用。
十、术后处理1、术后6小时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适时下床活动/进食/拔尿管3、注意阴道出血,酌情选用缩宫素及止血药物4、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宫腔整复性手术促进内膜增生及预防粘连十一、宫腔镜并发症防治1、出血1)发生原因:①未行适当预处理:如对体积较大、血供丰富的子宫肌瘤;②切割深度过深:损伤了子宫肌层的血管层;③操作方法不当:宫颈裂伤或子宫穿孔导致大量出血;④止血方法不当,止血不彻底等。
2)临床表现:术中创面局部大量出血;术后急性阴道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400ml。
3)处理及预防原则:预防:①术前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适当预处理薄化内膜并缩小肌瘤体积,减少血供;②进行宫颈与处理,促进宫颈软化;③避免猛力扩宫导致机械性损伤;④保持术野清晰,及时止血;⑤手术结束前在降低膨宫压力下观察是否有创面渗血,必要时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处理:①据出血的程度及部位,分别或联合使用宫缩剂、宫腔内放置气囊或Foley 球囊压迫等止血方法,配合止血药物,宫颈部位的出血可采用缝合止血;②难以控制的出血或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可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切除术。
2、子宫穿孔:1)发生原因:①子宫解剖学因素:子宫角、宫底、峽部等解剖学薄弱、子宫狭小或过度屈曲、既往有子宫手术史者易发生;②特殊手术类型,如TCRA、TCRM、TCRS等;③操作熟练程度与手术经验等。
2)临床表现:①宫腔膨宫困难,视线不清,出血量增加;②宫腔镜可看到腹膜、肠管或网膜;③超声见子宫周围有游离液体,或灌流液大量涌入腹腔;④腹腔镜监护见到浆膜面苍白、水泡、出血、血肿或穿孔的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