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百年情书》有感“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成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之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影片在此深沉大义,催人泪下的语声中结束,令我回味感叹良久。
自此革命党人凛然大义,为自由献身的形象便在我心内深深地扎根了。
《百年情书》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小处,以平凡感人之事表现出了革命的厚重感。
这部影片主要写的是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及林觉民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为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的事件。
那时的革命家们都坚信:革命最终是要靠武力来推翻清廷的暴政。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革命思想就已经在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林觉民和他同伴的心中萌芽了。
他们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是故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万人百千万思想也。
亿兆京垓人,亿兆京垓思想也。
”慷慨陈词之后,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
林觉民说过:“中国欲富强必先民主自由,欲民主自由必先革命,欲革命必先流血革命,吾辈不才,愿将平凡肉躯付诸革命。
虽有万死,却不敢辞。
”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他的凛然大义令我佩服,而他对妻子的情深意重则令我感动。
依我看来,这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更是《百年情书》所表达的内涵。
林觉民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牺牲自己福利谋求天下人福利的高尚品格在这封《与妻书》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他在小房间里挥泪作《与妻书》这个场景,连同窗外那枯枝败叶所带来的悲凉寂寥景象,我恐自此不能忘怀。
若非情深,怎能令堂堂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而不能自抑?想到情深恩爱的一对伉俪自此一战将会天人永隔,我心伤不已。
但想到林觉民那一句“当以吾辈之血浇灌自由之花”,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死得其所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有人浑噩一生,长寿百年,若干年后,又有谁会记得他?相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万年不朽。
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据影片中反映,事败最大原因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
在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因枪支弹药和后备力量的供给不足,他们内部在是否按照原计划去攻打总督府和水师衙门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而林觉民那句“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先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恰恰体现了这次革命的意义。
事实也正如觉民所说,这场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起义震撼了全国,轰动了世界,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成功揭开了序幕······【辛亥先贤】林觉民:千古绝唱《与妻书》时间: 2011-10-12 14:33 来源:深圳特区报■通讯员林丽明/文周明太/图一身白色中山装,面白如玉,肝肠如铁——随着电影《辛亥革命》的热映,由人气偶像胡歌演绎的翩翩少年林觉民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
因为千古绝唱的《与妻书》,林觉民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平添了几分绕指柔情。
笔者近日特意走访了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和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听取众多专家解读这位烈士的一生。
少年不望万户侯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城区现存的唯一巷格局式老街。
林觉民故居就坐落在南后街与杨桥巷的交叉路口。
一走进故居,迎面而来的是朱门、灰瓦、高高的封火墙。
在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
林觉民名满天下,因为他是“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因为他写下的《与妻书》——融革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与一体——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美的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介绍,许多慕名前来的人惊叹的不仅是林觉民如此年轻,牺牲时才24岁,而且才情过人,时光已越百年,但文章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这篇“天下第一情书”是如何诞生的呢?林觉民故居东西厢房的一帧帧图片,记录了这位革命先驱少年时代挥斥方遒、投身革命、喋血黄花的传奇一生。
林觉民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他天资聪颖却十分厌恶科举考试。
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林觉民性格刚直,不畏强暴,被同学推为领袖,数次参与领导为争得平等权利的学堂风潮。
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在听讲解员介绍林觉民《与妻书》。
在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在琦眼中,林觉民是一位聪颖好学、大器早成、能言善辩的学生。
他意味深长地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
”一次,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在场的学堂一学监悄对人语:“亡清者,必此辈也!”在自己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女校”,首先他把自己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
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还传授西方的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
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她们纷纷放了小脚,走出家门,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第一年专攻日语,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
到日本后不久,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期间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驳斥君主立宪的谬论,并出版《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两本译著。
“为天下人谋永福”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内部笼罩着一种失败主义情绪,而孙中山坚定认为“愈不可为,愈为。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从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再举义事。
黄兴把此事密告在日本的同盟会机关。
当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统筹部机关时,黄兴喜不自禁,“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林觉民回闽策动和组织义士赴广州。
李厚威说,林觉民到家后,家人惊问其故,他只好以学校放樱花假,和同学结伴旅游相应对。
林觉民在福州停留了10天,动身时带敢死士十余人赴穗。
当时林觉民还负有运送炸药的任务,他原打算请妻子扮为孀妇,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伪装藏入棺木中运出,可妻子已怀孕八月,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
1911年4月,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英雄云集粤港。
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了《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写完《与妻书》,已是四更,心上的重担终于卸下。
林觉民又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写道:“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数语,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的决心。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因腰间中弹而被擒,最终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杀掉林觉民等革命党人。
此情绵绵无绝期林觉民走了,带着未酬的壮志。
他留下的《与妻书》,成了一百年来感动、震撼、鼓舞无数中国人的不朽华篇,海峡两岸都将其收入中学课本。
林觉民夫妻卧室位于大宅西南隅,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一厅一房,房中仅容下一床一桌一凳。
但即使再小的陋室,也依然承载起最热烈的情爱。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林觉民妻子陈意映。
李厚威说,林觉民在广州遇害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在广州候补知县,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家人以最快的速度将房子出售,陈意映怀着八个月身孕迁至光禄坊的早题巷。
夜里,一个小包裹从门缝中塞入,打开来看,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那两封遗书。
林觉民与妻子聚少离多,当年陈意映曾泣告丈夫:“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如今天人永隔,情何以堪?半个多世纪后,台湾歌手齐豫一首《觉》让人再次体验了这种锥心之痛:“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1919年5月2日,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时任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率先将“巴黎和会”内容在报章公布,从而引发了“五四”游行。
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就是林长民之女。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为‘避祸’,将房子出售,冰心祖父谢銮恩买下这座房子。
因此,今天林觉民故居门口有了‘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两块牌子。
”李厚威说。
生平简介【专家评说】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舍生取义情真意切《与妻书》一曲绝唱,道出林觉民情爱与理想抉择背后的悲离。
林觉民非不懂感情之人,1905年游学返乡,与陈意映完婚,情深爱笃,尝语人曰:“吾妻性癖好尚,与我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
”他曾著《原爱》一篇,论爱情之真理,颇得读者好评。
然而,“好梦”难圆。
甲午战败尔后,国势日下。
有志之士渐趋于共识,奋起寻求救亡之道。
1902年,林觉民入读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触民主思想,向往自由平等。
举目故国神州,“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为家国天下计,他“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唯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从此,林觉民毅然走上了反清救国之路,林氏的悲情结局也无可避免。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研习日语,翌年补官费生缺额入庆应大学文科,作《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译著《莫那国犯人》、《六国宪法论》、《各国时政近况》,宣传民主思想。
期间加入同盟会,“与林文、林尹民两烈士齐名,一时有三林之称。
”1911年,同盟会行将广州事起消息传出,林觉民遍邀党人志士,编入“选锋”,共赴大义。
激战中,他因伤力尽被执。
狱中羁押,受审数日,水米不进,尤能纵论世界形势与革命道理,奉劝清吏除暴革政,向往共和。
清水师提督李准感其才识横溢,特准解下镣铐,奉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