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简要分析报告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简要分析报告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简要分析报告2011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这一年,虽然民营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展示出强劲生机与活力,为“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贡献。

一、“十二五”开局,民营经济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一年来,民营经济数量较快增长、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贡献更加突出,在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营经济“稳增长”作用明显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协调拉动,源自市场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和活力的不断增强。

过去一年,民营企业数量规模持续增大。

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900万家,同比增长14.9%;个体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同比增长8.5%。

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元,同比增长38.6%;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参见表1、表2)。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近三年呈稳定增长态势;注册资金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户均注册资金逐年较大幅度增长,显示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表1 私营企业基本情况说明:2008年以后,户数均包含分支机构数量;2011年9月增长率为同比数据。

表2 个体工商业基本情况说明:2011年9月增长率同比数据。

过去一年,民间投资依然强劲。

截至2011年10月,内资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4.2万亿,同比增长46.5%,占比达到58.9%,较2010年底大幅提升7.8个百分点。

其中私营企业完成5.8万亿,同比增长45.5%,占比24.0%(参见表3、表4)。

尤其从工业企业增加值看,去年前10个月,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到19.6%,显著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10.1%和全部工业企业14.1%的平均水平,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在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领域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

表3 按经济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计算整理;2.民营经济为全国总计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3.2005、2009、2010、2011年私人控股项下数据为私营企业数据;4.2011年各月增长率为同比数据;5.2011年9月部分数据暂缺。

表4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表过去一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显著增加。

2011年1至11月,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参见表5)。

自2005年以来,虽然出口增速时有上下波动,但民营经济出口的比重始终保持不断攀升的势头。

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民营企业不仅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上占有优势,在机电、家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也愈发活跃;从地区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增速加快,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出口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出口始终保持较高增速,抑制了总体出口增速的较快下滑。

表5 各类企业出口情况表(二)民营经济“调结构”趋势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是主体。

没有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就没有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民营经济产业分布更趋合理。

近三年,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在户数和注册资金的增速上均显著高于整体增速,至2011年第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超过650万户,占比近70%;注册资金超过16万亿元,占比达三分之二。

从具体行业来看,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私营企业数量增速略有下降,但注册资金仍保持较高增速,充分表明该行业私营企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原有的小企业在做精、做强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从事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民营第三产业企业的重要群体;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私营企业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

总体上,民营企业正在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脱离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产业,不断向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迈进。

民营经济地区分布更趋合理。

近三年,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在户数和注册资金的比重上依然占优势地位,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户数占比分别为60.1%、15.8%、17.3%、6.8%,注册资金占比分别为63.5%、15.3%、16.0%、5.2%(参见图1、图2)。

但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在两者的增速上已经逐步超过了东部地区。

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较2010年底增长13.1%,注册资金增长27.6%,西部地区户数增长13.8%,注册资金增长35.4%,均快于东部地区。

从省份分布来看,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河南和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青海等地区,近三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势头喜人。

特别是不少民营经济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不仅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成功实现了区域转移,而且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布局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民营经济组织形式日趋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市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企业组织形式和出资方式也更加灵活。

截至2011年三季度,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超过780万家,增长12%;股份有限公司2.6万多家,增长27.7%。

(参见图3)。

2011年4月,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达到1003家,继续延续了近两年来民营公司上市的强劲势头。

在组织形式日趋优化的同时,广大民营企业也加强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越来越多像宁波天生密封件这样的中小企业表现出勇于开拓、不断超越的创新意识,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他们中的一部分企业已经成长为拥有行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排头兵”。

(三)民营经济“保民生”贡献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村镇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我国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民营经济持续创造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

2011年前10个月,我国共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超过全年目标任务。

而民营经济中仅私营企业前9个月就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万个;按个体户新增户数计算,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达200多万人,为大量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国企分流人员等群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

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民营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一年来,广大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感恩行动,把企业发展与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据统计,在光彩事业新疆行活动中,万达等多家大型民营企业与新疆相关企业和地区、州、县签订了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1200多亿;在感恩行动中,共有13.2万家企业共计资助30.6万人,资助金额总计72.5亿元,惠民项目到位资金共90亿元。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把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劳动安全保护,维护员工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许多企业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企业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主动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企业和谐;不少企业始终注意加强素质教育,将人才成长作为企业成长的基础;还有些企业建立除正常社会保险外的企业内部保障机制,帮助遇到困难的员工渡过难关。

全国工商联积极搭建平台,有力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

在“珠三角”,全国工商联与广东省政府联合举办的“广东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共促转型升级大会”,吸引了80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在海西经济区,全国工商联与福建省政府共同举办的“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共对接项目1334项,投资总额1.28万亿;在西部地区,全国工商联参与主办的青洽会,民营企业的项目签约总额超过1千亿元,不久前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投资总额超1万亿元,现场签约项目500个,签约金额5835.6亿元。

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大型经贸活动,形成了集聚效应,成为发达地区加速经济腾飞、人民实现全面小康,欠发达地区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经济基础、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未来发展,民营经济机遇大于挑战当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既遇到诸多挑战,也迎来重大机遇,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主要面临“两高两难”问题,即成本高、税费过高、融资难、招工难。

1.生产经营成本剧增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虽然成本上升对于全国企业来讲是个普遍问题,但对于本小利薄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来讲,生产要素成本剧增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

一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去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高位震荡,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购进价格持续攀升。

据统计,2011年1-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4%和9.7%,价差在3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

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22.8%。

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此外,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价格上涨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

2.税费过高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

近年来,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税费负担问题,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用以缓解,但总体改善状况不明显。

一是税负高。

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收现象。

二是缴费项目多。

据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就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

三是社会保险负担较重。

有的省市“五险”占工资比例超过40%,其中单位缴费部分就超过30%。

3.融资问题还未有效缓解。

目前,对于小型微型企业,一是融资难。

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

各大国有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只能满足极少数小型微型企业的需求,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无论在发展数量还是资金实力方面都远远无法承担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重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