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认识
韩维亮
太阳学校五步精细化管理已经实施了半个学期,这是我校有效管理的新举措。

我常说“思路决定着出路,态度决定方向;能力决定未来;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今天每位中层领导不同程度的谈了自己管理岗位的现状、分析、对策、分步实施、且有方向,我认为很好,对本职工作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思考,这必将对今后自己岗位管理工作有所推动。

其实我们的管理方向就是要努力形成扎实的教风、朴素的学风、人文的校风。

下面我就学校岗位管理工作精细化谈两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精细化管理并不是“斤斤计较”
一提到精细化管理,就容易让人想到,把学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进行全面的管理;要让学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尽其所能地做到精细的程度。

如果用这样的想法,来理解学校的精细管理,既没有可能性,也没有必要性。

不要说一所学校中的事情,就连家庭中的事,如果你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到位,那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全日在家的主妇,也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所以精细管理中的“细”,并不是细枝末节的意思,应该是“细分”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哪些重要的事情,哪些不重要的事情;把哪些有发展空间的事情,哪些没有发展空间的事情;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区分开来,从而集中优势资源将其做好。

因此,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求管理要做到细小的程度,而是指管理要能够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对事情在细节上的把握和比较,有预见地区分出事情在将来的走向,以及事情在将来对学校发展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

比如,学生把教室打扫到什么程度,这件事情本身就只是一件细小的事情,只要教室的清洁程度还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把教室弄到一尘不染的程度。

但是,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学习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时,虽然这种时间分配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却蕴含着学生学习兴趣在降低,而这很可能是由学生学习方法把握不到位导致的,于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时间分配的前后比较,虽然这也只是对细节的把握和比较,但却预示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当领导和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的事情,通过细节上的把握和比较,区分开来之后,就需要对那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对学校、学生、教师有长远影响的事情,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策划。

因此,精细管理中的“精”字,并不是精微的意思,而是“精心”的意思,是指在领导管理过程中,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具体的事项,哪怕在比较微小的部分或者事项中,也要投入足够的智慧去思考和谋划。

这就是我说的,我们的工作总是零敲碎打,缺少系统性。

比如,自从学校大规模使用课件以后,虽然课堂上显得生动多了,但却带来了两个更大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了,最明显的就是教师中间用扩音器
(俗称小蜜蜂)的人多了,另一是学生记得笔记的人或者会记笔记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让学校管理者明白了,课件节约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但这个时间并没有被教师用来组织学生学习或者还给学生自已学习。

而且,虽然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或者是看得懂变得更容易了,但有了课件就不再需要学生认真记笔记了,于是让学生学得懂甚至懂得如何应用的机会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

就课件这样一个极其微观的变化,带来的却是教与学在课堂上的时间配置变化了,带来的是学生看得懂、听得懂和学得懂、懂得用之间在机会上的变化,这就需要调整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时间配置和机会设计予以科学引领,所以我们学校工作总体缺少评价机制。

二、领导中的精细化策略
我们每个领导自己觉得管理策略自己已经采用过了,常常说我计划了、我规划了,我布置了、我安排了、这些管理策略本身的确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但是你精细化了么?你检查没有?你评价没有?你反馈没有,存在了怎样的问题?改进措施是什么?怎样二次推进?的确,管理并不是靠单一策略就变得完全有效起来了,而且策略本身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岗位。

可是,当我们再走进这个岗位,看到执行策略的具体情况时,才发现虽然岗位间做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把每一项策略的精细化程度不一样,得出来的实际效果也就不一样。

而且,岗位实施具体策略的效果差异,最本质的原因并不是策略文本的完美与否,而是大家把具体策略落实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尤其是在执行的完美程度上。

当你把一项策略执行到百分之七十时,可能它一点成效都没有;当你把这项策略执行到百分之八十时,成效才有可能得到显现;当你把这项策略执行到百分之九十时,策略的成效才得到完全的彰显。

于是,前面百分之七十的到位与否,既是不成功的领导抱怨策略无效的理由;也是成功的领导们认为策略有效的前提,为什么不一竿子插到底,到终端学生拿去看看、查查,问题就都出来了,工作不能浮在表面。

大家都知道,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可能发展得更好;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学生的教师们团结起来。

其实,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校整体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当教师们团结起来了,学校的办学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问题在于,如何让教师们团结起来呢?相信没有一个领导不在学校提倡教师们要团结起来。

可是,只是提倡是不可能有成效的,因为人的本能并不是想办法与别人合作,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独立自主。

于是,这就需要领导们在管理工作时,要去形成具体的管理策略,让教师们愿意牺牲个人独立自主的工作状态。

于是,这就得从教师与教师间工作关系的细节着手,来看同一个班组,教师与教师之间为什么要竞争,为什么要合作,从而尽可能弱化教师间竞争的要素,在可能的条件下强化让教师间合作的要素。

比如月考
成绩的教师排名,就会强化竞争而弱化合作;于是月考主要是用来对学生学习的诊断,而不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

此外,对于教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科教师来讲,他们之间竞争的目的并不是彼此成绩的多少,而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己所教学科上花更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他在这个学科上总会获得更高的成绩,虽然这有可能会以牺牲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效为代价的。

于是,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区分,学生获得的成绩是由高品质教学产生的呢,还是由学生在该学科上多花时间形成的。

那么领导也应该是分工不分家,相互协作。

比如说,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但好的教育教学并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为了上好课而开展的备课工作,还包括为了补习课而开展的辅导工作(主要是指作业的设计和批改)。

于是,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能够把备课、上课、辅导做一个整体上的规划和设计。

事实上,对于这三项工作,没有一个教学管理者不重视,也没有一位老师不重视,但为什么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却难见成效呢?其实,我认为,一方面要考试如何让教师把这项工作都尽可能做得好一点。

要不断地提高做这三件事情的能力,但对学校管理来说,似乎更应该考虑如何把三者的关系协调起来,既要让教师们对三件事情的时间配置保持科学性,毕竟教师们改作业的时间多了,他们备课的时间就少了;还要考虑三者间的前后呼应关系,改作业得为备课做准备,备课要为上课做准备,上课要为作业埋下伏笔。

因此,虽然教师应该在这三项工作上进一步提高水平,但学校管理者却不能在细枝末节上做到“精细”的程度,而是应该通过对教师三项工作的精心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促进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总之,学校精细化管理,肯定不是要求学校把方方面面的小事当成很大的事管,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既然这本身就是平凡的事,就不应该用不平凡的标准要求大,所以小事就是得当小事管,并不是放大了管理效果就出来了,反尔会降低管理成效。

肯定不是要求领导把每件事情中的细枝末节的地方当成主要的事管,细枝末节的事情就是应该忽略的,要是把细枝末节的事真的太当回事,那就变成吹毛求疵了。

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容易忽视的“连接点”或者“研究点”的科学分析,从而能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看起来的“细节问题”做“精心分析”,起到四两拔千斤的管理功效,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成效有较大的提升。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管理岗位上不断追求合作、担当、包容、智慧、创新,我们管理者的水平一定会全面提升。

谢谢
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