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编者按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事业有效运转之必需,只有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出效益、创品牌,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管理学的发展已经经过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系统管理等阶段,现在已经发展到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管理。

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更为科学的文化管理。

有人说学校需要大师和大树,这里的所谓“大”,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引领,即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追求,而这种高度就是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人类长河中形成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后来人。

但目前我们常以知识取代文化,甚至培养出“有知识没文化”的一批人,所以对文化认识,还值得深入探讨。

一、关于学校文化
文化既是一种教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这一传承文化的场所理所应当有所作为。

从中国传统的一对一的拜师学艺到私塾教学,再从书院式的办学到现代的班级授课制,无不体现了教育这种特定文化对人类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学校也形成了它特定的文化符号,即学校文化。

所谓学校文化,简言之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
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到规范及影响。

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文化管理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实现师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没有文化的学校培养不出有文化的人
理清了文化和文化管理的脉络,我们就知道文化管理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对文化和文化管理的探究和运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文化的缺失
有学者研究,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差异还比较大,以学校的校训为例,有许多很有特色的校训既立意深远,又富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比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重庆谢家湾小学,采用一首歌词,用“红梅花开,朵朵放光彩”作为学校文化主题,具有鲜明的个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也有很多学校的校训不能充分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大同小异,“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等词汇成了使用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更有甚者,提出的标语口号难以让人苟同,如“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显然有失偏颇。

仅从校训就可见一斑,当前学
校文化缺失现象较普遍,学校没有鲜明的理念。

呼唤校园文化精神的回归,已成为许多学校亟需解决的历史命题。

(二)非主流文化甚嚣尘上
缺失校园主流文化,取而代之的是非主流文化的盛行。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受着巨大的冲击,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成为许多人的处世原则。

教师表现在:课上磨洋工,课后开小灶;上班混日子,校外捞外快;教学无计划,考前赶火车;用学校资源,图一己之私。

而学生则表现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正常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贪图享受,是非不分;考试作弊,偷窃勒索;上网游戏,网瘾早恋。

当师生的这些表现充斥着校园,那么主流文化难以伸张,学校也就失去了生命。

(三)失去心灵的家园
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精神的追求,使精神痛苦的学校已不具有吸引力。

校园文化的内化就是一种精神。

一所学校失去了校园的精神,就失去了灵魂:工作不再积极,学习不再刻苦,成功不再追求,人才难以成就。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师生就失去了心灵的家园。

三、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文化在学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挖掘传统文化,培育先进文化,进行文化管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学校改良的一个重要动力。

对学校文化的管理也就成了当前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学校文化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学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管理。

(一)物态文化是学校的基础
东汉学者王符曾说:“礼义生于富足”,元代大儒许衡说: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这些论述都给我们阐述了物质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学校的物态文化直观的讲就是环境文化,对环境文化的管理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草都有故事”。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要对校园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要做到建筑的功能分区合理,对已有建筑的优化改造,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和谐。

二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

三是加强学校各场所的环境文化建设,如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寝室文化等等。

如北大的建筑精髓“一塔湖图”之博雅塔和未名湖,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许多学校都为自己的建筑命了许多很好的名字:“励志楼、求真楼、厚德楼、弘毅楼、致远楼、清源楼……”这些都在潜移暗化中影响着师生,引导师生有崇高的追求。

(二)制度文化是学校的保障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
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倡导:“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学校努力构建民主的、法制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的学校制度。

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学校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让学校的事情有据可依,有章可遁。

二是制度是建立在尊重传统、广集意见、程序合法、多数认同基础上的合法制度。

三是制度简约质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针对性强,符合学校需要,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实践
行为是人内心思维的表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项工作,都要靠师生的实践才能完成,这种实践就是学校师生的行为。

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重点是构建富于执行力、认真负责、简单高效的行为方式。

一是师生形成较强的执行力,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是学校人际交往形成“交流与对话”的交往方式,“尊重、和谐”成为学校人际交往的主弦律。

三是学校重视创设校园活动,并注重活动形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让每个仪式和活动都富有教育意
义并深深打上学校特色的铬印。

四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以表率,达到一种“不言而教”的作用。

(四)心态文化是学校的核心
心态也就是观念,属于精神层面的部分,在所有学校文化中,它居于核心地位,是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意识,即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它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凝聚、塑造、辐射等作用。

有人说:“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

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

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


当前心态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基于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就是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将学校和国家的育人目标得到落实;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昂扬的精神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学校心态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合学校积极的价值观念,教师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

二是建立归属感,营造“精神家园”。

学校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师生的个性,努力提升他们在学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使他们在学校中找到自信,取得成功,从而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发展。

三是加强学习,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

既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学习时代精神;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实践经验。

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引领师生获取感
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是创设共同愿景,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校要善于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愿景图,激励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共同的心态文化作用下,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管理是多方面的,一些是显性的,一些隐性的,一些是通过努力短时间能改变的,但更多的要长期的培养和锻造。

学校发展靠文化引导,学校经营靠文化协调,学校活动靠文化启动,学校形象靠文化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好了学校的文化,学校就大有可为。

如果有一天,学校已达到“不言而教”,甚至“无为而治”的境界,那么,学校文化管理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作者系四川西昌市川兴中学校长)
(责任编校:合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