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现在初中生的社会交往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原因之一是很多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并不重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原因之二是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比如住宅相对封闭带来的问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少,使一些孩子甚至怕与人交往。
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本领在未来社会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很小。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使孩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从交往的对象来看,初中生最愿意与同伴交往。
他们开始产生摆脱父母的心理与行为,其实是在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准备。
很多家长感到这个阶段的孩子与父母的话少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说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
其实,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那么初中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呢?
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
给班级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
情境中,一周末,马泯同学准备请李光到他家参加生日聚会。
而李光并没有去参加。
请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
结果发现,一些同学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
另有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
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同学拒绝的。
这一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与同伴关系。
除了个体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同伴关系起着一定影响。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述案例。
小盈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
根据调查发现,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属于被拒绝的学生,这种同伴地位持续到目前的初中二年级,但是他被拒绝的程度在逐渐降低。
在访谈中,他表示他的同学并不喜欢与自己交往。
至于原因,他认为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他看到教室的墙上有一小块儿污点,好心想去把它擦干净。
恰巧这个时候,老师进来了,误以为是他所为,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了他。
虽然他曾辩解,但老师执意这样认为。
从那以后,同学常拿这件事情来取笑他,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后来,父母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道了歉,但同伴们的嘲笑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过,随着逐渐长大,小盈的同学关系逐渐好转,尤其是七年级的新班主任非常注意挖掘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他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
久而久之,同学们比以前更接纳他了。
他的自信心也因此而大大增强,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这一案例中能看出,初中学生自身、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失败的情境时,一定要采取积极、理解的心态,而不是盲目以为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从而进一步采取消极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被同伴拒绝排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师应尽力理解、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对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积极处理,改善其他同学对该类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家长而言,无论孩子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抱以理解、关怀和支持的态度,只要坚持不放弃,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一定会走出被动的心理态势,拥有更为愉快的同伴交往经历。
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被同学或他人接纳。
而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做好与同伴交往的引导和教育,学会理解他人和接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