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
城市主、次干道及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以及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 道路上,不宜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1、设置准则
路内停车泊位主要设置在支路、交通负荷较小的次干道以及有隔 离带的非机动车道上。当道路车行道宽度小于下表中禁止停放的 最小宽度时,不得在路内设置停车泊位。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研究报告:
(1)停车调查及现状问题分析; (2)停车政策目标与发展策略; (3)停车需求预测; (4)公共停车布局规划; (5)规划方案评价; (6)停车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总体技术指引
三、规划内容
1、规划内容: 主要道路横断面推荐方案。 确定互通立交的位置红线控制范围,提出初步规划
方案,跨线桥的位置与用地控制范围。 确定交通设施布设的位置、标准与控制要求一致。
第三章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
公共停车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综 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态交通规划有 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涉及政策法 规、综合规划、设施建设、管理与执法等方面, 其编制对于处理好停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调控 动静态交通资源的使用、加快停车设施建设与停 车策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路内停车泊位与有行车需求的巷弄出口之间,应留有不小于2m 的安全距离。
依据上述原则确定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范围;路内停车泊位设计与 规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停车泊位的大小和数量,切必须控制 在停车泊位设置范围之内。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2、合理设置规模
整体停车需求
路内停车的作用 路外停车设施状况
停车特性
i
相关分析法模型
美国道路研究委员会(HRB)的研究报告,提出数 学模型如下:
机动车OD预测法
• 基本思路是停车需求与地区出行吸引量(D量)有直接关系。
该模型的关键是通过调查确定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 和车辆的乘载量。
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 和车辆的乘载量。
一、停车需求预测
2、公共停车泊位需求总量 • 研究区域停车泊位需求量为:
路
路内承担比例
内
停
车
比
规划区域地位及
例
土地利用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3、布局规划方法 (1)布局规划流程分析
选择需要设置路内停车的路段; 确定路内停车的设计目标 对设置条件进行分析,包括道路条件与交通量条件两方面,其中
道路条件包括路段宽度和道路横断面形式(包括机动车道数、机 非车道隔离方式等);交通量条件包括路段机动车、非机动车和 行人的流量; 研究路内停车带合理位置的选择 对路内停车带泊位的设计方法及其适应性进行研究。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3、布局规划方法 (2)路内停车场设置的道路和交通量条件分析
四、公共停车场布局评价
1、服务效果评价
② 停车者步行到目的地的距离
95%以上的泊车者能接受的至目的地的步行距离为200m以内;当步 行距离超过350m时,表明该区域停车场的服务水平很低
2、经济评价:包括停车场投资费用、内部收益率、回收期 3、环境评价
地、形式或规模、控制容积率、出入口方位等基本确定, 但有待根据区域开发建设情况最后落实;
• 该类停车设施主要布置在城市建设用地尚有一定不确定 性和弹性的城区,供应量宜占总供应量的20%~30%。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2、布局规划方法 弹性布局
• 停车泊位的实现更多地依赖土地开发的类别、规模和进 程,拟定的点位和规模一方面作为规划管理时参考,另 一方面便于控制一定的停车设施用地;
匹配;
• 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期限的需求特征,规划时结合不同区 域的需求与供给情况,按比例协调发展各种停车设施;
• 保证规划高标准、高起点的同时,近期以适用为主要目标, 兼顾远期发展;
• 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 先进性原则。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停车场、建设、
管理的先进经验。
第一节 总体技术指引
二、规划主要内容与流程
出入口应尽量设在次干道或支路上,并尽可能地远离交 叉路口。
停车场征用土地范围一般包括停车楼占地面积、后退道 路红线、绿化用地、代征城市道路用地等几部分,其中 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和绿化率按城市规划实施细则的相关 规定执行;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1、布局原则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2、布局规划方法 刚性布局 • 此模式规划停车设施的用地、规模与型式等已经确定; • 每个刚性点均充分考虑了停车需求、建设规模、征地范
Pj泊位
Pj j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1、布局原则
首先应考虑到其设置后近期的需求大小和服务对象,另 外还应考虑其周围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状况。
应配合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包括公交线路等,使公共 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顺利衔接;
停车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城市闲置边角地带,服务半 径不宜超过300m(250~300m);
围、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容积率、出入口方位、资金投 入产出以及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刚性布局的停车设施一 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改;
• 刚性布局设施的供应量宜占公共停车总供应量的30%左 右,主要应分布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
二、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
2、布局规划方法 半刚性布局 • 指某一片区域总的泊位供应量已经确定,具体停车场用
第一节 总体技术指引
三、规划成果 构成及要求
1、成果构成
公共停车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与图件、研究报 告。
2、规划文本与图件
规划文本:
(1)停车发展目标分析; (2)停车发展策略制订; (3)停车需求预测; (4)公共停车布局规划; (5)停车政策与措施。
图件:
(1)现状停车供应分布图; (2)公共停车规划分区图; (3)近、中远期公共停车 设施规划布局方案图。
第二节 关键技术方法
一、停车需求预测
1、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预测方法主要有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相关分析模型、
机动车OD预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等四种。
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停车生成率”定义为某种性质用地功能的指标(如 单位土地面积或单位建筑面积)所产生的全日停放 车辆数。
Pj f (Lij ) i Lij
1、设置准则
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V/C值应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即次 干道V/C 0.85,支路V/C 0.90。当V/C值超过上述规定时,如仍 要设置路内停车场,则应对其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后确定是否设 置。
路内停车泊位与交叉口的距离以不妨碍行车视距为设置原则,建 议与相交的城市主、次干道缘石延长线的距离不小于20m,与相 交的支路缘石延长线的距离不小于10m;
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上禁止设置路内停车场;路内停车的设置 应尽可能地远离交叉路口。
路内停车场的设置应因地制宜。路内公共停车场应尽量小而分散, 推荐每个停车场泊位量不大于30个为宜。
路内停车场的设置应以现状为基础,中心区内原则上不再增加新 的路内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停车场应以路上停车场为主要供应形 式,不宜采用占用人行道空间的路内停车场形式。
确定公共停车场布局与选址方案;
提出公共停车场规划的保障措施,为选址方案 的落实提供建议。
3、规划范围与年限
规划期限和范围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致。远期 规划为20与管理并重,三位一体; • 停车场规划与用地布局相适应,与路网建设、车辆增长相
第一节 总体技术指引
一、规划目标与任务:
• 1、规划目标 寻求停车需求的满足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土
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多目标的平衡,建设规模适宜、 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并与道路设施、公交设施、 配建停车设施相协调的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市民 选择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调控停车动态需求, 维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平衡。 • 2、规划任务 提出城市停车发展战略及不同片区的发展策略。
• 停车设施实现的型式可以是单独的停车场(库)、也可 以是配建停车场(库),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立体车 库;
• 弹性布局设施的供应量宜占总供应量的40%~50%,主要 分布在城市新建地区、外围城区或城市边缘区。
三、路内停车布局规划
1、设置准则
次干道与支路路宽在10m以上,道路交通高峰饱和度低于0.8时, 容许设置路内停车,在设置有路外公共停车场设施的周围200~ 300m内,原则上禁止设立路内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