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概念: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HIV),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明显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的表现,以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特征。
本病预后不良,主要死因为机会性感染。
HIV特性:对热、化学消毒剂敏感。
(一)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50岁以下青壮年居多,静脉药瘾者、同性和异性恋者、配偶一方是HIV感染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治疗者以及父母感染HIV的儿童是高危人群。
流行特征:局部地区和重点人群已呈高峰流行,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2005年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万~8万人。
询问病人有无与艾滋病病人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接触史,尤其注意性接触史、药瘾史或接受输血与血制品治疗史。
(二)身体状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艾滋病病情重且无特效治疗及预后不良,加之特殊的流行病学特征易遭受他人的歧视而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值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病程下降;CD4+/CD8+ <1。
血清学检查HIV抗体检测是目前确定有无HIV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五)治疗要点
至今艾滋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多采取抗病毒、免疫、支持和对症治疗,同时积极抗肿瘤、控制机会性感染和预防性治疗等综合治疗。
其中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社交孤立与人免疫缺陷病毒病人实施强制性管理及易被他人歧视有关。
恐惧与疾病折磨、缺乏特效治疗及预后不良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有关。
腹泻与免疫能力低下引起胃肠道机会性感染有关。
潜在并发症:各种机会性感染。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隔离:血液隔离+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休息与环境: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无症状感染期,可以正常工作;病室宜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必要时静脉补充所需要营养和水分。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发热的程度,注意有无肺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等感染的表现;监测各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有无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的发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三)对症护理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对症护理。
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长期腹泻者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
若有呕吐,给予止吐等措施。
(四)用药护理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出现贫血,用药期间应遵医嘱定期检查血象。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长期使用可出现耐药性。
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应餐后服用,英地那韦应餐前服用,奈非那韦应进餐时服用,若突然停药或换药时可出现反跳现象。
(五)心理护理
1. 进行有效沟通,了解病人真实想法
2. 进行心理疏导,满足合理要求
3. 解除病人孤独、恐惧感
4. 与病人家属、亲友增加接触沟通的机会
5. 不歧视病人,尊重人格,使病人正视现实
6. 建立自尊和自信
7. 面对现实,融入社会
(六)健康指导
对艾滋病人及其家属的指导
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病人的常见死亡原因。
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副作用及治疗的长期性。
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应单独使用和定期消毒。
指导病人加强营养,其对疾病和康复的影响。
勇敢面对疾病,鼓起生活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对无症状艾滋病感染者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指甲刀、牙刷、手帕等。
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已受孕者应终止处理。
定期或不定期的访视及医学观察
疾病预防指导
艾滋病的病因、传播方式及自我防护措施。
性知识、性行为的健康教育,洁身自好。
正常的接触和社交活动不会传播艾滋病。
建立艾滋病监测系统,结合国境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