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人工造林的重要意义1.人工造林: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采伐、火烧)上造林。

3.人工造林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效林业发展方向/林种多样性发展方向/短周期方向发展方向/定向培育发展方向/向无性系林业方向发展/城市林业发展新方向。

4.林种:根据森林的效益、功能和用途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人工林的林种的类型: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5.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森林。

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6.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重新划分。

将防护林、特种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7.林木个体生长: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8.林木生长过程的描述:1)林木生长曲线。

2)林木生长速率。

3)林木生长量。

按调查因子分:树高、直径、根系、断面积、材积、重量、形数生长量。

按照部位:林木、树干、枝条生长量。

按照时间: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9.林木的发育: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全期生长型春季生长型10.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

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4)极性和再生。

11.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林阶段: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或造林后1-3年。

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证个体成活至关重要。

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到郁闭前阶段,或称郁闭前阶段。

是扎根和根系大量发生的重要时期。

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

3)幼林龄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为森林的形成期,属于结实幼年期。

4)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期,群体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

5)成熟林阶段:树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直径生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维持较大生长,材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趋于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下落。

种子产量高、质量好。

可采伐利用。

6)过熟林(衰老)阶段:林木生长趋缓、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火灾的作用增强。

种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1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1)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遗传特征2)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13. 林木群体生长量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材积、重量。

14. 影响林分生长发育的因素:立地质量、树种选择、林分群体结构、密度、抚育措施等。

15. 林木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合速率。

提高林木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

(1)树种遗传品质。

(2)个体特性。

(3)生长环境:受光强、温度、湿度、CO2、水分制约。

可通过施肥、灌溉等林学措施和林木群体结构的再调节分配作用创造需有利的环境条件。

2)叶面积。

调节林木最佳的叶面积状态(最适叶面积、枝叶伸展角度):树种搭配、造林密度及密度调节。

3)生长期。

树种选择、环境条件、林分结构。

4)老化过程。

叶高光效阶段、生长高峰。

16.光合产量(净第一性生产)=粗第一性生产-呼吸消耗生态系统净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生物量:单位面积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干重。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出材量。

提高经济产量的措施:1)降低呼吸消耗。

2)避免病、虫、兽害损失。

3)提高林分经济系数树种选择。

4)林分结构。

5)提高出材率干材形质17人工林产量构成特点:1)种植材料人工选育,具有良好的均一的遗传品质。

2)林木个体均匀度好。

3)群体结构趋于均匀合理。

4)及时划一进入郁闭状态,形成森林环境。

5)林地生长环境始终处于人工控制之中。

18.人工林的速生丰产水平与潜力。

评价方法:与一般水平的天然林比较,主要比较成材年限、产量水平。

近来也开展了生态环境指标的比较。

一般结论:1)人工林产量显著高于天然林。

2)人工林产量与气候地带性相关。

3)中国的一些高产人工林产量水平很高。

其中杉木的速生丰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9.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提高适当的培育方式:封山育林、近自然林业、定向培育。

2)遗传改良:培育具有速生性、丰产性、抗逆性和优质性树木品种或类型。

3)林分结构调控:树种组成、密度、水平空间。

4)立地的选择和调控。

二、林业区划与森林立地。

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个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2.引起地域分异的几种因素:1)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

2)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

3)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

4)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地带性。

5)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3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由于大地构造不同而产生的地貌分异。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地构造—地貌的进一步分异;垂直地带性;岩性所引起的地貌和土壤分异。

3)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指较小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分异。

地貌部位和小气候所引起的分异;土质引起的分异;水文条件所引起的分异。

4.林业区划:是根据各地森林资源、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异同进行的地域区划。

5.林业区划的意义:1)根据各地区开展造林工作的条件的差异性进行区划,以便因地制宜开展造林工作,总结推广造林经验和科研成果。

2)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是实行林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进行造林规划设计的一项基础工作。

6林业区划原则:1)以自然规律为主,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统一。

2)在同一区域内必须有林业生产的共同性和林业生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3)区域地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7区划依据:1)区划对象的自然地理环境。

2)把区域性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林业资源的特征相结合。

8.我国的林业区划简介9.造林区划的不同理解:1)造林区划是立地分类系统的高层次分类单位,是一种适应造林工作需要的自然区划。

2)造林区划是一种为造林生产合理布局服务的产业区划,是兼顾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的综合性区划。

还要根据人口、交通,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及对发展林业的要求来划分。

3)造林区划是表达出造林工作特点和要求的林业区划。

4)造林区划是单项的造林技术区划。

如种子调拨区,苗木标准区、树种产区、引种区等。

10.立地:造林地上凡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1.生境:生态因子的总和。

森林立地:对森林生长发育意义重大的环境条件的总体(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分等。

)12.立地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地形、部位、气候、地质、土壤和生物等因素所表现的特征。

13.立地分类:根据地域环境综合体的差异大小,对地域空间在进行区分和归并,划出不同类型的立地自然总和体系生态学特征的自然层次分类。

14.立地类型(立地单位):指在地域上不一定连接,但立地环境条件、立地特征基本相同,在造林营林可能性、危险性方面基本一致,并有大致相同的生产能力的许多地段的集合。

15.立地质量:在某一立地上,某一树种相对生产力的泛称。

可以以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林木生长适宜程度或立地等级来衡量。

也可简单理解为生长在某一立地的树种或林分林木的生产潜力。

16.立地指数:某具体树种的林分在某基准年龄(标准年龄,20,50或100年)的优势木均高或上层高于各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关系。

17.立地评价:按一定的目的,对立地的性状、生产力和立地等级进行评价。

(估计立地在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潜在生产力。

)18.森林立地因子概述: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2)植被因子。

3)人为活动因子。

3)森林立地的主导因子。

(1)主导因子:造林地上对森林植物生长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2)主导因子的确定方法:A.对生活因子影响面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境因子。

B.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

19.森林立地分类途径:1)植被因子途径:A.林木生长效果的应用。

林木生长效果应用于立地分类和评价,主要采用的指标有地位级、地位指数、生长截距等。

B.植被组成、结构到呢个特征的应用。

2)环境因子途径:考虑气候土壤、地形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3)综合多因子途径(1)前苏联乌克兰学派。

(2)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

(3)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吃呢工程综合分类系统。

20.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

自然综合体诸要素中,与森林生产力关系最密切的是光照、热量、水分与养分。

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立地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必须综合分析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二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区分立地类型。

(3)简明实用原则。

因子易于调查,划分的立地类型粗细适当,能落实到小班。

在规划设计和造林生产中应用方便。

21.森林立地分类依据:1)区划单位划分依据。

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

(1)环境条件。

(2)植被条件。

(3)林木主长状况。

22.中国森林立地六级分类系统: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贵州按岩性地貌划分山地类型组合。

23.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原则:1)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评价。

2)定量的定性评价相结合。

3)在立地类型划分基础上进行评价。

树种间立地指数转换、相关模式评价(多树种数量化表。

)24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1)直接评价法。

(1)地位指数法。

(2)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3)生长截距法。

2)间接评价法。

(1)测树学方法(2)指示植物法(3)地文学立地分类法(4)群体生态坐标法(5)土壤-立地评价法(6)土壤调查法25.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在生产上的应用:1)确定立地类型。

2)编制经营单位立地分类、评价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