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总结for zz

医学心理学总结for zz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医学心理学概念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

①学科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属社会科学;2、研究对象:心理行为、健康和疾病三者间的关系。

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2、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代表:近代西方医学)(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在理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用“实证加推理”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具有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

缺陷:①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②没有考虑人的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现代医学模式(代表: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model) (2)三种现代医学模式: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支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世纪末,美国学者魏特曼(L.Witmer)建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并于1896年创用“临床心理学”一词;五、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 Freud):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本能、潜意识、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作用。

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阿德勒(A. Adler);荣格(Jung)构成:意识与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防御机制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和梦的理论等意识层次理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即意识conscious 与语言有关的,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无意识unconscious 又称为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前意识preconscious 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人格结构理论: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构成,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三个系统保持平衡,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导致心理异常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主张用客观的方法来预测和控制行为,认为心理是个体行为的总和,个体的心理是环境因素因素影响,正常和异常心理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1)代表人物: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B. F. Skinner)、华生(Waston)、班杜拉(A. Bandura)(2)主要观点;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在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中,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操作条件反射(operating conditioned reflex):通过操作行为与强化物相结合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

社会习得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1)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4、认知理论:(1)代表人物:艾利斯、贝克、托尔曼等(2)主要观点:艾利斯(Ellis A)认为人天生就是有不合理信念的,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信念,人可以用理性战胜非理性5、心理生理理论:(1)代表人物:Cannon WB和Bard P、Selye H、Wolff HG等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第一部分认知、情绪2、实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一、认知(一)、感觉(sensation)1、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1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肤;○2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4、特性:○1感觉适应sensation adaptation: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2感觉对比sensation contrast: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补偿sensation compensation:某种感觉缺失后,由于适应生活的需要,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它健全的感觉来弥补的现象。

○4联觉synesthesia;一种器官受到一种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的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二)、知觉1、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类型:○1时间知觉;○2空间知觉;○3运动知觉3、特性:○1整体性(perceptual entirety):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当知觉刺激不完整或零散时,倾向于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2选择性(perceptual selectivity):人总是有选择地以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作为背景。

○3理解性(perceptual apprehension):个体总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解释自己知觉到的对象。

○4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对象一旦形成知觉,尽管产生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但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4、错觉(illusion ):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正常人和病人都有错觉。

正常时可纠正,异常时顽固不可纠正。

包括大小、形状、方位、运动、视、时间、想象、味、嗅、触错觉等(三)记忆1、概念: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提取。

2、分类:○1根据时间分: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SM):量大消退快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 (long-term memory, LTM)3、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再现三、情绪、情感(Emotion & Feeling)1、概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和体验。

2、异同:Emotion (情绪) Feeling(情感)1). 动物和人共有人类特有2). 与生理需要有关与社会精神需要有关3). 产生较早(三个月产生较晚(社会交往婴儿就有表现)中产生)4). 有明显外露,带有可不外露,少有冲动冲动性性,主要为内心体验5). 情境性、暂时性带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和深刻性3、表现形式:(1)情绪表现形式:喜怒哀惧其状态包括:①心境(mood):具有感染性、平稳而持久的、强度较弱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intense emotion):迅猛、爆发、短暂性的情绪状态;(“意识狭窄”现象)③应激(stress):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2)情感:○1内容:道德感(moral feeling):根据一定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思想、意图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在认知需要是否满足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aesthetic feeling):根据一定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健康情感的特征:诱因明确,反应适度稳定而灵活良好的自制力有效能第二部分人格一概述1、概念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在其遗传素质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经常影响其整个行为并使之与他人有所区别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心理结构(1)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3、特性:社会性(sociality)、独特性(individuality)、稳定性(stability)、整体性(entirety)4、形成与发展:人格是在遗传(前提)的基础上,在个体与周围环境(关键)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需要( Need)(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以一种层次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的秩序,彼此关联的”。

他将各种基本需要安排在一个层次发展的系统中,进而形成需要层次论。

早期理论建构:要①生理需要(physical needs):与个体生存有关,包括氧气、水、营养等。

在所有需要中,生理需要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有力的。

②安全需要(safety needs):避免危险和生活稳定,包括生理安全(人需要处于安全的状态),心理安全(人需要对其所处的生理环境和人际关系在心理上感到安全)。

③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处于这一层次需要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如希望自己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树,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和成绩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s):个体基本需要的最高层次,是个体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使个体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个体处于一种潜力充分发挥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自我实现的需要忠于个体的本性。

⑥认知和审美的需要(rational and aesthetic needs):个体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求联系、追求对称性、闭合性、秩序性、规律性、行动完美等事物美需要。

三、动机动机以需要为基础。

3、动机冲突(2)、基本类型:1)双趋冲突:同时存在两个对个体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个体都想得到,但由于实际条件限制,个体只能舍一取一。

2)双避冲突:同时有两个对个体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要发生,个体都想躲避,但迫于情势,个体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件,才能避开另一件。

3)趋避冲突:只存在一个目标,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威胁性(对个体造成某种伤害)。

4)双重趋避冲突:人们遇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自己的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是所产生的冲突四、气质1、概念: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的类型:(1)、体液学说(希腊 Hippocrates):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3、正确认识气质: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但又有可塑性;气质无好坏之分;五、性格1、概念: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性格不是天生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性格有好坏之分。

六、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①个别特质(不同个体)与共同特质(共有);②表面特质(可观察)与根源特质(内部的)16个因素第三章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的发展一、人类行为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havior)(3)影响人类行为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成熟:○3环境:○4学习二、健康行为与不良行为:三、1、健康行为(human behaviors):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相关主题